原標題:非遺 | 非遺手工藝的智慧再造
《上海畫報》2019.第1期:文化 · 非遺
音樂劇《白蛇驚變》的竹藝舞臺美術
Traditional Handicraft Finds Its Way into
Cultural Market by Reforming Products
非遺手工藝的智慧再造
中國傳統手工藝從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走來,在當下面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正在發生著智慧轉型和快速迭代。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開始普及認知,《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相繼出臺,社會各界正在逐步和厘清非遺這個概念,更多層次的人力資源開始探索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多元路徑。
《獨釣寒江雪》藍牙小音箱
作品《大竹燈》
作品《大竹燈》研發過程
非遺是一個生命體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傳統手工藝受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沖擊,機器大生產等制造方式逐步取代了手工制作,同時受到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傳統文化生活中的制作技藝開始被人遺忘。但是人們很快會發現,機器生活的方式取代不了手工制作的方式,手工藝仍然在這個世界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承載著文化的基因和力量。
非遺手工藝大部分產生于農業社會,從日常生活中誕生,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如果把非遺看作一個生命體,那么它一定會自我進化、更新迭代。過去中國傳統社會產生的非遺,和當下經歷機器化大生產和信息化革命的非遺,一定不是同一件事物,而是新一代物種。
非遺手工藝在唐宋時期是國家核心的文化生產力之一,絲綢、瓷器、金銀飾品等大量出口國外,建筑和字畫影響了整個亞洲。當時供宮廷使用的非遺手工藝器物就是今天所謂的“高級定制”,極盡華貴精美。而民間使用的手工藝生活器物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生活的智慧和地域審美特征,經過時間的考驗被保留下來,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目前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以及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趨勢下,非遺面臨著當代轉化的重要使命,需要活態傳承,活力再現,重回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步塑造起新時代的中國審美體系。
《千里江山》高定緙絲服飾系列
《幸福鳥》苗繡服飾系列
《大山之托》法式大禮服
設計介入非遺,智慧再造生活
設計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創新途徑。在上海這片熱土上,聚集著國內外多層次的創意設計人才。上海大學自2015年以來參加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教學班以來,已培訓4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非遺手工藝傳承人和相關從業者。在此過程中,攜手上海多層次創意設計力量,逐步探索出“非遺跨界創新融合模式”,讓非遺傳承人牽手設計師、藝術家、品牌機構、青年群體,挖掘非遺之美的文化力量,協同更大的社會資源進行融合式創新。
當設計介入非遺,讓智慧再造當代生活。用跨界的力量,突破群體的專業優勢和認知邊界,在未知的新領域創造新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知識的核心就是融會貫通,回到人類最初混沌融合的知識文化體系中,或許能獨辟蹊徑為創新帶來能量,穿越不同文化藝術領域和科學技術層面帶來人類文明的新動能。
公共藝術裝置《百鳥林》
中國竹藝的智慧再造
中國人愛竹,竹影月色,清風徐來,文人墨客為之揮毫吟詠。竹編是中國傳統生活中常見的家居用品,竹籃、竹匾、竹扇等老物件,樣樣凝聚著匠人的心手智慧,在這里介紹幾項與竹藝相關的智慧再造案例。
竹編之美是可以跨越國界和跨越文化的,2016年至2018年,PACC邀請荷蘭設計師與浙江東陽竹編傳承人何紅兵攜手創作,為中國非遺竹藝注入當代設計力量,孵化出竹燈系列設計。從2016年的橢圓型版竹燈,到2017年的甜甜圈版竹燈,到2018年的粽子版竹燈,不斷改進造型與結構之間的關系。鏤空竹編的圖形之美和數理之美,通過光照射放大形成光影闌珊處,細膩迷人。一盞竹燈,一片溫暖澄澈。
關于竹編的另一項案例是在2017年上海設計周上創作的《竹編萬花筒》公共藝術裝置,展現了一個由美妙的竹編紋樣構建起來的體驗空間。當時我們用160片蕾絲般的竹編和60片彩色透片,用單體模塊的方式構建一個絢爛的竹編世界。每個單體模塊如同樂高玩具一般,相互組合連接。單體模塊自身是一件獨立的家居空間裝飾畫,同時組合起來可以形成大型的公共藝術作品。與竹相伴,居無俗情。竹于林間棲宿霧,于匠人手中工其形,于設計之中煥新生。
此后,我們通過非遺研培班的跨界創新課堂,進行了多元化的設計智慧助力傳統手工藝的探索,比如孵化了梁平竹梁藍牙音箱系列、當代竹扇系列、留青竹刻手包系列、紫竹拼接家居系列等,同時為音樂劇《白蛇驚變》打造各項竹藝制作的舞美畫面,營造了江南獨特的視覺意境。
2017 青海果洛研修班創作課堂學員交流
中國染織繡的智慧再造
非遺是中國當代設計和藝術行業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視覺寶藏,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在中國各地各民族的染織繡非遺項目中,就包含著圖形和色彩的豐富文化基因。
2015年我們初識四川阿壩的羌繡,第一次將設計師的創意力量,注入四川阿壩羌繡保護活動中,孵化出《大山之托》和《彩云之上》的法式大禮服,將古老羌繡中的圖形紋樣與現代時尚相結合,走向國際文化視野,走進都市時尚生活。
2016年我們挖掘苗繡中的故事,將苗族刺繡傳承人楊再美組織當地百名繡娘創作的22米苗繡長卷引入上海設計周,引起都市年青時尚人群的高度興趣。刺繡長卷中紀錄了苗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神話傳說,各種動物飛鳥充滿想象,各種針法展示著豐富的視覺效果,給都市人打開了一扇了解苗族文化和傳統刺繡。同時我們將長卷上的鳥獸和針法進行現代轉化,借助品牌和設計師的力量,創作了《幸福鳥》和《炫秀》苗繡服飾系列,涉及小禮服、女鞋、手包等,苗繡引起了上海時尚人士的關注。
關于染織繡的另一項探索是2018年上海設計周上創作的《百鳥林》公共藝術裝置,展現了一個非遺傳統手工藝的鳥林天堂。圍繞鳥的圖形和故事,敘述中國非遺技藝之美,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裝置還原了中國染坊中布條垂掛的宏大場景,布條上的非遺來自于5項非遺,包括南通藍印花布、貴州丹寨蠟染、四川阿壩羌繡、民間剪紙和苗族百鳥衣。《百鳥林》不僅是件視覺裝置,更是件聽覺裝置。行走其中,鳥鳴聲聲,此起彼伏,流水潺潺,樹葉沙沙,宛若林中穿梭。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感受中國非遺之美。百花齊放,百鳥齊鳴,多元生態,多樣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鳥林中匯聚一堂。許多城市中的孩子、年青人、老人們在百鳥林中休憩聆聽,感受中國非遺手工藝之美。
文/章莉莉
圖/章莉莉 提供
詳情請翻閱《上海畫報》雜志2019年第1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除了單張的剪紙,還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步邊疆”成長杯中國·吉林邊境森林馬拉松系列賽和龍站在和龍人民體育運動中心鳴槍開跑,一場速度與激情的盛宴拉開帷幕。步邊疆”成長杯中國·吉林邊境森林馬拉松系列賽的第四站。步邊疆”成長杯中國·吉林邊境森林馬拉松系列賽和龍站不僅致力于打造有特色、高
如今,龍舟文化已成為當地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在我國嶺南地區,起龍儀式是系列龍舟禮俗的開端。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龍舟傳承隊伍,推出一系列龍舟潮玩產品,包括龍舟文創公仔、龍舟文創擺件、龍舟辦公產品、龍舟文化衫等,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鼓浪嶼:聽罷琴聲聽濤聲的“中國最美城區”在他的心目中,鼓浪嶼是他永不忘懷的“南國的夢”。或許,正是因為鼓浪嶼將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等各方面的價值融為一體,才被譽為“中國最美城區”,還得到“聽罷琴聲聽濤聲”的贊譽。
自扶持計劃發布以來,首批即吸引了很多原創設計師及原創品牌報名參與,而古阿新作為中國原創服飾品牌代表,憑借苗繡非遺服飾技藝及作品,本次也和京東服飾一起亮相倫敦時裝周舞臺,向世界講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示中國時尚的魅力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