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莉莉
責編/王艷玲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
研究方向:非遺手工藝、視覺傳達、公共藝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手工藝蘊含著中國文化的視覺基因和審美意境。非遺來源于日常生活,更應當回歸于當代生活。如何幫助非遺手工藝重新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近年來引起多方關注的問題。
新物種:非遺手工藝是一個生命體
非遺手工藝在唐宋時期是國家核心的文化生產力之一,絲綢、瓷器、金銀飾品等大量出口國外,建筑和字畫影響了整個亞洲。當時供宮廷使用的非遺手工藝器物就是今天所謂的“高級定制”,極盡華貴精美。而民間使用的手工藝生活器物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生活的智慧和地域審美特征,經過時間的考驗被保留下來,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非遺手工藝大部分產生于農業社會,從日常生活中誕生,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在目前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以及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趨勢下,非遺面臨著當代轉化的重要使命,需要深入挖掘非遺的美學價值,塑造新時代的中國審美體系。如果把非遺看作一個生命體,那么它一定會自我進化、更新迭代。過去中國傳統社會產生的非遺,和當下經歷機器化大生產和信息化革命的非遺,一定不是同一件事物,而是新一代物種。
在非遺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有一個宗旨,就是要保護非遺技藝的基因,把中國特有的非遺之美傳承下去,特別是把非遺的圖形和色彩之美,以及文化符號和手工技藝的特征代代相傳。同時對接當代設計和藝術給予非遺新的物種基因,來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并做好適應未來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更新預備。
此外,就是要用大歷史觀的視野來立體化理解非遺傳承,人類文明的演進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或激或緩,或清或濁,或分或合,永遠是水。非遺傳承如同這條河流,雖然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風格,卻永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
兩只眼:重建非遺手工藝的當代美學觀
非遺手工藝飽含著傳統社會生活中工藝技術方面的匠人智慧,以及中國式美學在視覺上的審美特質。要讓非遺優雅地步入現代生活,首先要正確地看待非遺。特別是在非遺的傳承和創新道路上,我們需要有兩只眼,一只是現代人的眼,一只是古代人的眼。進進退退,穿越歷史,多視點觀看非遺在當代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和哲學價值。
從魏晉風度文人氣節到唐宋絲綢瓷器,中國式美學源遠流長,在上下五千年的星河時空中熠熠生輝,閃爍光芒,這是我們心生向往的遠方和夢想。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對于非遺手工藝的關注和熱情,在今天崛起的中國熱土上,人們在尋找一種文化身份和民族歸屬感。
特別在審美特質和視覺文化范疇中,在尋找一種特有的中國式美學面貌,我們有時稱之為“新中式美學”,這是一種清雅含蓄、秀美端莊、對稱均衡、寧靜致遠的東方美學意境,而非遺手工藝是構建東方美學范式的核心要素。
非遺是中國當代設計和藝術行業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視覺寶藏,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核心競爭力。當中國設計師在國際舞臺上苦苦尋覓自己的風格定位和價值觀念時,非遺的圖形、色彩、工藝之美,給予設計師們無限能量。非遺之美是中國當代設計的加油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精神糧食。
讓非遺重回生活,做好創新轉化工作,首先需要深入考察非遺所在的當地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在充分理解當代民俗風情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跨界創新的過程中,我們通常用當代的審美方式去表現非遺之美,用時尚創新的方式再現非遺,并把非遺與生活用品結合起來,不僅僅是擺放在那里觀看的一件工藝品。
跨界和無界:增強非遺手工藝的生命力
要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就要讓非遺蔓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扎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非遺傳承創新更要打破壁壘,積極建立與社會多方面的聯系和互動,因此跨界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是能量釋放的轉折點。
所謂“跨界”,就是突破群體的專業優勢和認知邊界,在未知的新領域創造新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缃缱畛醍a生于互聯網經濟帶來的人類知識體系的重組,用一種劃破長空的方式進行多領域、多學科的融會貫通。在非遺研培計劃的教學中,我們通過“非遺跨界創新融合模式”,讓非遺傳承人牽手設計師、藝術家、品牌機構、青年群體,挖掘非遺之美的文化力量,協同更大的社會資源進行融合式創新。整理成可操作的公式就是“非遺傳承人+設計師=非遺融合跨界創新模式”,目的是“傳統工藝+現代設計=非遺走進當代生活”。
從另一視點來看,我們說的跨界,也許本來就應無界。工業社會行業細分帶來的專業化,在一定意義上也限制了創新。知識的核心就是融會貫通,回到人類最初混沌融合的知識文化體系中,或許能獨辟蹊徑為創新帶來能量,穿越不同文化藝術領域和科學技術層面帶來人類文明的新動能。如同三國演義中所描述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飽含東方哲學中的辯證思維,萬事萬物對立面的轉換,成就了人類文明的演進。
過去的匠人,或者說手工藝從業者,從作品的構想到制作一氣呵成。放在現代流水線式的創新過程中,他們既是策劃者、設計師,又是手工藝人,通曉材料、技術、藝術、人文等多學科知識?!吨芏Y·考工記》中我們看到當時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和工藝美術是融為一體的 ,其中《匠人營國》的篇章尤為精彩,我們生動地看到昔日匠人的智慧風采,完全融合了城市規劃師、建筑師、環境設計師、社會學家等多重身份。這是真正的跨界人才,遁入無界之境界。
共創和共贏:共建非遺跨界創新生態圈
非遺跨界創新的道路上,還需要協同更多社會力量的介入,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可自我循環的非遺跨界創新生態圈。生態圈整合非遺創新、非遺傳播、非遺產業三個發展階段,以“共創、共享、共贏”精神為核心,目的是讓非遺世代相傳,生生不息,讓非遺傳承人得到尊重和收益保障。
非遺創新階段是生態圈的原始動力階段,集結非遺傳承人、設計師、藝術家、品牌機構等人群,承擔孵化非遺創新產品和人才的作用。非遺傳播階段是在媒體人士的推動下,通過展覽展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新媒體等多種信息傳播媒介進行有效傳播。非遺產業階段是將非遺轉化為有效商品之后,以非遺藝術品和非遺衍生品的形式,通過線上線下銷售的方式,達成非遺銷售和生產性保護的目的。因此,三個階段層層遞進,相互助力,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非遺跨界創新生態圈。
當然創新的動力來自于生態圈成員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因此非遺創新人群還包括設計師、藝術家、藝術類高校師生、品牌機構、公眾等。
人和機器:非遺創新作品的轉化探索之路
非遺手工藝在走進現代生活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是其過程面臨著諸多問題,道路艱辛而漫長。第一個問題是目前大部分傳統手工藝作品表現形式偏向傳統,雖然工藝精湛技法純熟,卻在審美上與現代家居和時尚生活相距甚遠,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用設計師牽手傳承人的非遺跨界融合創新模式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在中國人消費升級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自己獨特獨有的物件,定制的需求逐漸增大。而高級定制目前更多的是一些品牌在進行嘗試,經常不計成本,不惜人力,不考慮時間投入,極盡對美的追求。以前供宮廷使用的非遺手工藝器物就是今天所謂的“高級定制”,極盡華貴精美。比如非遺中的緙絲技藝和金花絲技藝,都是古時宮廷御用,適合作為高級定制進行研發設計。
第二個問題是從一個非遺創新作品到一個成熟的非遺產品,面臨著諸多由于量產而引起的問題。由于傳承人常常以單體出現,或者生產合作社的方式出現,加上手工藝周期長,人為因素影響大,以及部分地區傳承人面臨著老齡化等困境,因此非遺手工藝在量產制作周期和質量保障上都難以保證。如同人與機器的差異,手工制作難免有所出入,每一件都獨一無二,這存在著手工藝制作的質量標準如何制定。因此,非遺手工藝傳承人群更需要得到專業和系統的培訓,在政府的幫扶下,凝聚社會多方力量,在訂單穩定的前提下,變得更為職業化和專業性,改變之前松散型和補貼性的從業狀態,用傳統手工藝帶動地方建設。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背藛螐埖募艏垼€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期間,抖音電商將陸續開設“煥新非遺”“風味湖南”等特色專區,助力非遺手工藝品、特色農產品銷售,注重買賣背后的社會價值創造。618大促正值“非遺購物節”,抖音電商“看見手藝計劃”將推出“煥新非遺”活動專區,打造主題直播間、商城好物等多個版塊,
通過此次非遺成果轉化公益展,看到了學員經過培養后的變化,精湛的技藝加上創意,實現了非遺產品的生活化、功能化、時尚化,與現代設計更近了一步,傳承與創新,讓傳統非遺之美,歷經千年,歷久彌新,這正是本次公益培訓要達到的初衷和效果。
非遺傳承所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5月27日下午牧野區文化館聯合牧野區陵園小學組織了一場特別的活動——帶領40名小學生們走進牧野區市級非遺項目常派木雕傳承人胡文杰老師的工作室,一同領略根雕藝術技藝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