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新聞1月19日電 (杜穎 安格)今天,在國家級非遺項目白紙坊太獅歡騰的舞動中,2023年“北京中軸非遺潮薈”活動亮相北京中軸線,集中展示京派剪紙、彩砂工藝、北京雕漆等非遺手工技藝項目,以及相聲、快板、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曲藝項目。
本次潮薈活動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西城區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辦,包括非遺手工技藝展示體驗活動、曲藝展演和西城區文創產品展示展銷三個版塊組成。西城區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現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24個,其中國家級40個。
本次活動中展示了京派剪紙、彩砂工藝、北京雕漆、臉譜繪制、核雕、北京彩塑、曹氏風箏、北京葫蘆烙畫、蠟果制作技藝、傳統藥香制作技藝等非遺手工技藝項目,以及相聲、快板、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曲藝項目,不僅傳承了中軸非遺文化,更體現中國人民的智慧、勤勞和工匠精神,讓民眾在體驗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濃濃的年味;文創市集,集合了北京中軸線、非遺、京劇、IP聯名等主題的新消費產品,有賦予高質量文化IP的西城禮物,有圍繞北京中軸線建筑群設計的精巧手辦,匯集了多家高質量的文創品牌。不僅有傳統歷史文化的創意產品,更有結合當下市場新潮的創新產品,為市民群眾奉上一道豐盛的文創大餐,引領新春消費熱度,點燃城市“煙火氣”。
本次活動舉辦地——謙祥益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地處中軸線大柵欄地區重要節點位置,是中國近代文物建筑的重要遺存之一,汲取了西方建筑文化元素,東立面西方古典建筑風格十足,也點綴了一些中式裝飾,反映了中西文化融合,是大柵欄地區商業店鋪建筑中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內經營的“謙祥益綢緞莊”是馳名中外的北京“八大祥”之一的“中華老字號”企業。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是西城區持續探索文物活化利用和非遺保護的又一舉措,真正讓“文物活起來”,從而助力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擴大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力。(完)
與一旁播放的皮影戲曲交相輝映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它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戲演藝、聲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傳統樣式和表演精華,又與海寧當地的民間小調、手工技藝和生活習俗相結合,具有地方特色。據介紹,雖然海寧皮影戲表演只有一天,但接下來硤石燈彩等海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何先龍是東庠“欹頭”媽祖文化的傳承人之一。那么,東風村的媽祖文化因何而起?幾年前,吳金泰在其編寫的《問答平潭》中就記錄過“欹頭”媽祖的傳說。隨著平潭不斷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東風村天后宮成為推動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臺胞林巧英多年來都有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