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茶”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43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后穩居全球第一。這個數字的背后,離不開我國堅持保護民間風俗與民間文化的決心。
目前,我國設立了國家+省+市+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護衛體系。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包括“中國茶”、“昆曲”在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已達3610項(含子項),同首批名錄發布時,數量增長超4.5倍。
九派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3600多項的文化瑰寶中,浙江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多達257個,數量居全國第一。同時,不同省份的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也各具特色,山東的國家級民間文學非遺項目居全國之首,湖北和新疆則是傳統音樂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并列全國第一。
同時,目前國內的非遺傳承人中,還是存在著“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后繼不足的情況。截至2022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3057人。九派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其中70歲以上的傳承人占比高達71%,百歲以上的傳承人超過40位。而50歲以下的傳承人目前僅18人。
【1】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增長3.7倍 類型分布更均衡
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始于千禧年之后。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這也是國內首個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級政策。
兩年之后,我國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旨在集中有限資源,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重點保護。
首批名錄中,起源于江蘇省的昆曲,也是中國首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已經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全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也從最初的763個,擴展到3610個,數量增長了3.7倍。
從地區上來看,浙江、山東、山西、廣東、河北成為全國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最多的省份。其中,浙江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居全國第一,高達257個。
浙江省同時也蟬聯了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的“五連冠”——每次國家級非遺項目發布,浙江省均是數量高居榜首。類似老百姓耳熟能詳的白蛇傳,濟公、西施的傳說,它們均屬于浙江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中國的文化紛繁多樣,因此非遺項目的種類也多種多樣。目前,傳統技藝、民俗與傳統戲劇相關的國家級非遺數量位居前三,三者總占比超過47%。很多傳統家技藝仍然和老百姓息息相關。例如貴州的茅臺,紹興的黃酒、山西的杏花村汾酒,它們釀造技術實際上都是國家級非遺項目。
九派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與2006年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公布時相比,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類型正變得更加均衡。傳統技藝、民俗、傳統戲劇三項的占比從最初的60%下降至47%。相對應的,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三大項在2006年總占比僅為8.1%,到了2021年,這三項的總占比已提升至22%。
【2】橫看成嶺側成峰 各省非遺各不同
全國各地文化習俗的差異,也讓各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各具特色。在琴棋書畫、能歌善舞的技藝上,許多省份尤為突出。
山東,成了非遺里最“能說會道”的省份。山東一直廣為流傳諸多民間故事與傳說。不管是牛郎織女、梁祝的愛情神話,還是堯舜的傳說,都是中國人最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故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山東有27項民間文學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其數量居全國第一。
山西,則是全國最厲害的“角兒”。作為中國戲曲的搖籃。“山鄉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鎮戲場梆子腔至晚猶敲”這副來自晉西的舊戲臺楹聯,集中反映了山西人民對于戲劇的強烈喜愛。因此,在山西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傳統戲劇占據了很重要的戲份。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山西有38項傳統戲劇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數據居全國第一。
廣東屬于全國最有“美術細胞”的省份。廣東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傳統美術類最多的省份,總計高達32項。其中就包括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的廣繡、廣東剪紙以及佛山木版年畫,它們都于2006年就入選了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湖北和新疆屬于最“能歌”的省份,兩地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傳統音樂的項目均高達28項,并列全國第一;西藏則是全國最“能舞“的省份,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傳統舞蹈類高達33項,數量穩居榜首。而擁有中國雜技之鄉的河北,則成了全國最“靈巧”的省份,其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居全國第一。
【3】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嚴重 70歲以上占比超7成
在“非遺”的話題中,傳承是不得不提的一環。許多“非遺”項目都面臨著隱入塵煙的危險。
為了留住這份歷史的記憶,傳承文化基因,多年來我國一直從制度和執行層面加大對與“非遺”項目的保護。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投入國家非遺保護資金近百億元。中央財政更按照每人每年2萬元的標準,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予以補助。
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的數據顯示,截至截至2022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3057人。九派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通過剖析這些傳承人,卻發現目前我國“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嚴重。
目前3057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累計有1882名公布了其出生年齡(74人已去世)。九派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其中70歲以上的傳承人高達1345位,占比達71.5%。其中百歲以上的傳承人也有40位(8位已去世)。
目前在世的傳承人中,年紀最大的是來自新疆的夏赫·買買提,他已經114歲,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維吾爾族達斯坦代表性傳承人。
而50歲以下的傳承人目前只有18人,占比僅1%。傳承人中年紀最小的為43歲,目前有兩位。
一位是來自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汪素秋,她既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也是程大位珠算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另一位則是來自青海的藏族人達哇扎巴,他則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格薩(斯)爾代表性傳承人,可以說唱一百七十多部《格薩爾》故事,現已錄制二十余部。
因此,雖然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已有國家政策的支撐,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容易造成“非遺”項目的人才斷層。許多年老的傳承人雖滿懷絕技,有心傳授,卻苦覓不到合適的弟子。所以各級政府還必須出臺相關政策激勵新人去學習、去參與、去保護、去傳承,從而避免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斷層現象,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源流長。
撰文:九派新聞記者付聰
實習生:郭皓茹
設計:吳靜雯 季舒婷 宋單蕊
【來源:九派新聞】
舉報/反饋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關于征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公告征集韶山市級非遺項目,旨在加強韶山非遺保護工作,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文化強國、紅色韶山貢獻力量。我們鼓勵各類具有韶山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歷史價值的非遺項目積極申報。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旨在多方探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法律保護之路,也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接著,西安交通大學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劉麗娜從非遺法律風險、非遺創作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法律見解。
韓靜)6月6日,衡水市景縣景州塔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暨端午粽飄香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大家品非遺、看演出,沉浸式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并將非遺與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了一批非遺旅游、研學產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