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祖國同奮進】
講述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范周
非遺作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對于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不斷強化頂層設計,非遺保護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非遺保護體系日趨完善。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的要求。《“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系統部署了“十四五”時期非遺保護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十年來,我國加快完善非遺名錄制度,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通過設置“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遺保護意識。當前,我國以昆曲為代表的42項非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成為目前世界上擁有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
非遺保護服務國家戰略。從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的編制到《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的印發,非遺保護加快融入和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一系列國家戰略,非遺保護工作的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凸顯。
近年來,非遺不斷“破圈”,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實現保護創新。一方面,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另一方面,非遺與現代生活接軌,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非遺保護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共享保護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非遺+”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時也激發出無限的可能。“非遺+文創”“非遺+旅游”“非遺+教育”“非遺+直播”等模式的日趨成熟讓民眾真正成為非遺保護的主體。
數字技術和科技應用正全面改變著非遺保護的社會發展環境。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非遺保護的手段更加多樣,借勢挖掘數字化潛力,對于實現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讓公眾平等、直觀地感觸到非遺的文化內涵,而且能夠運用數字化方式加以保護,實現非遺的傳承與創新,展現非遺文化的生命力。
非遺保護的關鍵在于傳播,傳播是非遺保護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非遺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各種直播、博覽會、短視頻、主題活動等全媒體展示傳播平臺的搭建,廣泛聚合了各類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非遺的活化傳承不僅使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而且為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峰 倪浩強)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13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4年12月4日,盤點“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非遺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乙巳春節是版春申遺后的首個春節,讓我們一起盤點首個“非遺版”春節里的節里非遺年味。此次巡演活動不僅展示了豐富的地方民
2019臨沂民俗非遺文化廟會,將于12月6日盛大開幕,屆時會有民俗表演,抖音歌舞秀,漢服旗袍秀、舞龍舞獅以及民俗小吃空降現場,出示此文,門票免費送,10萬逛吃劵全城派送.文中有驚喜~2019臨沂首個民俗非遺文化廟會讓我們開啟臨沂民俗非遺文化
2023年10月11日晚,商學院杜永紅教授在2128多媒體大教室舉辦了以“數字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為主題的講座,旨在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十笏園文化街區的齊魯非遺文化產業孵化器,是山東省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孵化項目的文化產業創業孵化基地,匯集了眾多大師級非遺傳承人,集中展示濰坊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