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刀、一把鑷子、一根竹簽、幾塊不同顏色的面團,用手簡單地揉、捏、搓、壓,不一會兒,一只長著長耳朵、懷抱胡蘿卜的面塑小白兔就做好了。這是1月16日上午,記者在清豐縣雙廟鄉東庵上村陳氏面塑第四代傳承人陳正達的工作室看到的一幕。隨著兔年春節臨近,陳正達捏制了上千只萌態十足的兔子面塑作品,用他特有的傳統技藝,喜迎兔年的到來。
今年55歲的陳正達出生于面塑世家,五六歲時就跟著爺爺和父親學習捏面人,從事面塑藝術至今已有40余年。2021年,陳氏面塑被評為省級非遺項目。
陳正達的面塑以小麥為主料、糯米為輔料,調成不同色彩,經過捏、搓、壓等制作手法,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特別是他制作的形態各異的老壽星面塑、龍形面塑,在市場上頗受歡迎。而且每逢過年,陳正達都要制作以生肖、瓜果為題材的各種面塑作品,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逢年過節,人們都會用面蒸花饃、刺猬、瓜果、壽桃等,在大年初一時,敬天敬地敬祖宗,這是感恩先人的一種表達方式。從花饃到面塑,是一個從普通形式到藝術精品的飛躍。”陳正達拿著剛做好的兔子面塑笑呵呵地說:“今年是兔年,我從去年11月份就開始做抱著胡蘿卜的小兔子,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兔年‘兔’飛猛進、大展鴻‘兔’。”
陳正達不僅熱愛制作面塑,也很重視對這個非遺項目的推廣和傳承。2017年,他在村里建起了陳氏面塑非遺研學基地,編寫中小學生社會實踐研學教程,指導前來參觀的學生和游客做花饃、捏面塑,讓他們親身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記者采訪當天,正巧遇到幾名孩子在和陳正達學做面塑。“新年就要到了,我趁假期來找陳老師學習制作面塑。你看,這是我做的獨一無二的小兔子!”學員陳佳興興奮地說。
談起新年愿望,陳正達表示:“除了面塑,東庵上村還擁有泥人、絹藝、風箏、臉譜、布老虎等多個非遺項目,再加上緊鄰單拐革命老區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我希望通過我們的非遺研學基地,進一步拉動東庵上村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把東庵上村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都有名氣的‘特色文化旅游村’。”記者 樊欣欣
對小朋友而言這是奇妙又美味運城非遺的糖果,對大人來說,是一份甜蜜的回憶之外還飽含著對非遺傳承的萬千感慨一位來自寧武的年輕媽媽給給孩子買運城非遺了一個小狗糖畫她說“忻州古城真好,不僅有豐富的小吃,還有很多好玩的糖畫是運城非遺我。山西非物質文化
1、其中布貼畫非遺,有許多非遺課,剪紙葫蘆畫繩結泥塑面塑空竹等空竹我學會布貼畫非遺了“猴子爬桿”我編的“繩結筆”還獲了獎布貼畫我做了24節氣的“大暑” 皮影戲我百看不厭,皮影戲講的是一個誠實的小孩的故事,老師還讓我們自己來操控布貼畫非遺;滕
“銅鼓大道”非遺文化體驗中心的盡頭便是貴州首個黔元儺戲劇體驗中心這是一幢清朝康熙年間非遺文化體驗中心的舊宅非遺文化體驗中心,房子的主人是清代的中興之臣“丁寶楨”長子“丁體常”的布政使公署門額上“厚德載福”四個大字是由康熙親筆所提,故得名“千
北橋船拳這是一本關于船拳經典套路的書,獨一無二,具有原創性全書從船拳的歷史展開,體例結構清晰,圖文層次分明,閱讀節奏明朗,娓娓道來書中1600多幅圖片盡顯敘事的視覺變化與魅力,圖中的漁網船槳等元素處處點題非遺相關的書籍;中國書法申遺成功是2
面人北京面人郎,北京北京非遺產品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面人也稱“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北京非遺產品的一種傳統塑作藝術,它流行于全國各地,深受百姓喜愛面人藝術主要依靠走街串巷的游方藝人。北京入選非物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