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教育的多重價值與雙重使命值得更廣范圍的關注。非遺教育中蘊含著文化價值、科技價值、育人價值、實踐價值。它具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推動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落地落實的雙重使命。要促進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政府、社會、學校、家長、教師發揮育人合力,推動構建非遺文化教育體系。
如何做好從非遺文化到教育資源的“轉化”工作也需深入探索和再思考。一方面,文化資源轉化成教育資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共同努力都很重要,但首先必須要納入學校教育主渠道。學校教育是嚴謹的、系統的、有組織的。因此,非遺教育要關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充分融合,大中小學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深度結合。另一方面非遺教育的多重價值與雙重使命丨教育觀察,要遵循教育規律,充分考慮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成長規律,關注學生興趣、需求及接受力。在“做中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對于美、對于創造的感受,以及對于中華文化的熱愛,培養家國情懷。學校里的課程時數是一個定數,學生的精力也有限。比如,一周32個課時量是固定的,當有新教學內容進入時,哪些內容當詳當略,課程教材、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要做多維度的系統規劃。
非遺文化進行教育轉化過程中,非遺傳承人、專門的研究者必不可少。但在學校開展非遺教育,就必須發揮教師的主體力量。非遺教育教師選聘,教育部已出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指導意見,地方也創造了不少好經驗,如雙聘教師等,值得推廣。同時,更要提高中小學全體教師包括師范生的人文素養,讓每位教師充分發揮自身主體性和示范性,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言談舉止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傳承。
非遺文化資源的教育轉化工作要與時代同頻共振。人工智能時代,要做好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內容的深度融合。近期中央美術學院組織了“數字世界的未來”學術論壇,專門討論藝術教育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同樣,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怎么有效運用數字技術實現更高質量的非遺教育?這些都要進行系統思考。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層面最高的社會歸屬感、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是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和情感紐帶,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文化認同是最根本的認同。非遺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資源。因此,非遺教育也必須要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并貫穿始終。(作者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2024年12月4日,盤點“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非遺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乙巳春節是版春申遺后的首個春節,讓我們一起盤點首個“非遺版”春節里的節里非遺年味。此次巡演活動不僅展示了豐富的地方民
2019臨沂民俗非遺文化廟會,將于12月6日盛大開幕,屆時會有民俗表演,抖音歌舞秀,漢服旗袍秀、舞龍舞獅以及民俗小吃空降現場,出示此文,門票免費送,10萬逛吃劵全城派送.文中有驚喜~2019臨沂首個民俗非遺文化廟會讓我們開啟臨沂民俗非遺文化
2023年10月11日晚,商學院杜永紅教授在2128多媒體大教室舉辦了以“數字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為主題的講座,旨在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笏園文化街區的齊魯非遺文化產業孵化器,是山東省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孵化項目的文化產業創業孵化基地,匯集了眾多大師級非遺傳承人,集中展示濰坊非遺文化
7月7日,“傳奇隊”實踐團在達德小學帶小朋友們聆聽感受拓印、團扇、纏花的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獨特制作。義教重在提高小朋友動手能力,不僅讓小朋友們了解到什么是非遺文化、為什么要傳承非遺文化,更讓小朋友親自動手體驗非遺文化之美。對非遺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