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地區,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門戶和貴州省最大的通江口岸,素有“川黔鎖鑰”之說。赤水氣候溫和濕潤,土壤類型多樣。已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赤水丹霞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2.77%,生長著楠竹、慈竹等300余種竹類,132.8萬畝竹林,擁有“中國竹子之鄉”的美譽。
赤水竹編歷史悠久,據相關文獻記載,赤水先民定居赤水河畔后,便利用豐富的竹資源編成籃、筐等器具存放糧食和食物,竹制品已然成為赤水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福建上杭人黎理泰將易于編織的楠竹品種引入赤水境內推廣種植,赤水竹編步入了快速發展期,更加精細的竹碾、竹背簍、竹籮筐、竹椅等竹編用品和農具大量涌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竹編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的生產需要和審美需求。以陳文蘭、楊昌芹等為代表的傳承人成為赤水竹編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之路上的探路先鋒,推動傳統竹編向平面竹編書畫、立體竹編裝飾品、實用品轉化,更富有時代氣息的竹編書畫、竹絲扣瓷、竹編提包、竹編燈飾等創意產品得到了社會和市場的廣泛認可,赤水竹編逐漸形成了集實用性與觀賞性為一體的竹編技藝特色。
赤水竹編工藝主要分為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兩大類,其制作過程精細復雜,主要流程有:
01
備料:根據編織產品的需求,選擇樹齡在1—6年不等的野生竹原料。如竹編畫選擇竹纖維松軟適中,色澤光亮的1年生慈竹為佳,下料分節時鋸口垂直下鋸,刮青刀口平直、力道均勻,色層一致。
精選赤水本地優質慈竹為原料
刮青
02
竹篾加工:將刮好青的竹筒兩頭口子削平,沿竹筒弧線下刀分成寬約10mm、厚約3mm的篾塊,將篾塊進行多次分層,通過“平力平拉雙手分蔑法”、“四指分蔑法”等得到厚約0.04mm的薄篾層,最后將薄篾進行煮蔑、染色、晾干后備用。
破竹
破竹
起蔑
起蔑
拉絲
03
編織:赤水竹編以平面竹編最具特色,通常有看圖編織、隨形編織、星點編織等方法和技巧。看圖編織即按照設計好,適合竹編表現形式的圖案進行編織。隨形編織即按照器具物品形狀進行編織。星點編織技巧又分為:隔四揀一、隔三揀四、隔七揀一等,根據需求用排針把寬篾拉成寬約0.1至1毫米的細絲,必要時進行反星和破篾處理。平面竹編代表作品有:《赤水古城圖》《隱形觀音》《神奇赤水》《百子圖》等。立體編織結合平面編織技藝,通過嚴格的選料、加工、染煮等工序精工細作,造型奇巧逼真,格調高雅。立體竹編代表作品有:竹絲扣瓷、竹編水杯、竹編包、竹編首飾、竹編燈籠等。
星點編織法
編織水杯
編織竹絲扣瓷
編織竹編包
代表性傳承人陳文蘭與楊昌芹共同設計編織竹編新品
赤水竹編工藝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傳承狀況良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標志。目前,赤水市擁有“極竹堂”竹編非遺體驗中心、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等較大規模的竹編企業(工坊)4家,傳承人50余人,竹編手藝人約300人,帶動周邊2000余名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產品更是遠銷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新加坡等地,赤水竹編已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支生力軍。
平面竹編畫《百子圖》
平面竹編畫《神奇赤水》
平面竹編畫《四季竹》
平面竹編畫《五牛圖》
竹編保溫杯(滿編杯、兩節杯)
竹編貝殼包(小號)
竹編花瓶
竹編酒具
竹編口杯
竹編南瓜型花器
竹編手雷保溫杯
竹編手鐲、耳環
竹編組合水墨花瓶
內容來源:赤水群文、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
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207人確定為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1
山西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給路人捏泥塑一城一非遺,在幾分鐘之后就捏出一城一非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泥塑一城一非遺,他之所以可以做到,在幾分鐘之內就捏出一個泥塑,就是因為他的手藝非常精湛,現在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
銀飾沒有真假之分黔東南苗妹非遺博物館,銀飾的價值在于純度和工藝,黔東南苗妹非遺博物館他們家的銀飾純度高工藝也是喜歡,作為苗妹的老顧客還是繼續支持的,苗妹子們很熱情有耐心,售后工作做得挺到位的。云谷田園生態農業觀光公園云谷田園是貴州省人民政府
1、王增世苗醫真實王增世國家苗醫非遺傳承人,苗族國家苗醫非遺傳承人,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望豐鄉公統村,是家族的第八代苗醫藥傳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醫藥的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醫藥骨傷蛇傷療法傳承人王增世因其肖像被不法分子
隨著2008年各地申報瑤浴保護項目,鑒于從江瑤浴國家非遺瑤浴的傳統理論保健體系,從江瑤浴成為唯一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此,從江瑤浴獨享榮譽,榮升為正宗的瑤族瑤浴從江瑤浴是居住在貴州省從江縣瑤族人民獨有的一種沐浴國家非遺瑤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