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江西彭澤縣定山鎮東明村劉相里,高腔劇團演員在舞臺上表演。 袁昕 攝
中新網江西彭澤9月27日電 題:江西彭澤:民間舞臺非遺文化的堅守
作者 袁昕
隨著一聲梆子響起,在銅鑼、快板密集的敲擊聲中,身著戲服、腳穿高靴的表演者登上舞臺,高亢的唱腔,俏皮的語言,引得臺下紛紛拍手叫好。
這是江西彭澤縣定山鎮東明村劉相里,舞臺上表演的是該縣唯一留存的高腔戲,傳承至今已有六代。
高腔是由國家級非遺弋陽腔演變而來,以其音調高亢剛勁而得名。高腔傳入彭澤,距今約300年歷史,高腔在彭澤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當地民歌小調的特點,并滲入方言,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高腔是發源于民間的原始、古樸的戲劇,服裝與京劇相近,舞臺道具有刀有槍,演出節目中武戲也多,演員穿戴的老鳳冠、紅寶劍、小卒巾、背護旗一應俱全。高腔劇本中大戲很多,一本厚厚的劇本唱下去,需要三到四個小時才能唱完。
據《彭澤縣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彭澤境內高腔盛行。每當農閑季節,鄉間各處學唱高腔的鑼鼓聲不絕于耳,成為農民群眾喜愛、樂唱樂聽的戲曲。
圖為彭澤高腔劇團演員在表演前穿上戲服。 袁昕 攝
隨著時代變遷,高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淡出大眾視野。直至2015年,彭澤高腔老藝人倡導籌資重組戲團,高腔戲才得以重新唱響,并于2019年通過申請被列入九江市非遺名錄。
“高腔戲歷經風雨,卻仍能傳承下去,靠的是一批執著的老藝人,靠的是當地群眾對民間戲曲的熱愛。”定山鎮文化站站長劉明鋒說。
劇團中年紀最大的藝人劉質生85歲高齡,他見證過高腔曲藝的坎坷與變遷。“我18歲開始學戲,當時條件也艱苦,我文化水平不高,就把學戲當認字,白天忙著干農活,晚上學唱戲。”
“現在生活比以前好了,唱戲只是大家生活之余的一種愛好,我們的高腔劇團在彭澤縣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傳承不能斷絕。”劉質生說。
劇團現有32名成員,都是來自劉相里的村民,大家平時都有工作,只能閑時唱戲。遇上當地村民結婚、喬遷賀壽或舉辦節慶活動等喜事時,劇團成員們就穿上戲服,一起參加演出。
劇團中最年輕的演員劉潔出生于1989年生,父親、叔叔、姑姑、嬸嬸都在村里的戲班里唱戲,她從小耳濡目染,時常跟著學唱,唱了三年也就進劇團了。
唱戲沒有工資,也沒有補貼,只為傳承文化。每次扎戲臺、拆戲臺,連唱三天大戲,這都是辛苦活,他們卻始終堅持付出,只為給更多人帶去歡樂。
東明村村支書劉軍喜表示,雖然目前高腔戲曲缺乏商業市場,但有了政府對文化的重視與保護,下一步村里將打造旅游文化,讓游客穿戲服互動,扮演戲中角色,讓高腔走進生活,豐富群眾生活,促進鄉風文明。
對于高腔的傳承與發展前景,老藝人劉質生表示樂觀。“現在生活富足了,大家把戲曲當作娛樂,每天都能進行表演,孩子們也愿意來學習,彭澤高腔一定會發揚光大,有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并世代傳承下去。”(完)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然而,在江西省博物館即將舉行的“夏布雅韻之‘指尖妙趣’”手工體驗活動中,參與者將有機會親身體驗這一古老技藝,感受夏布所傳遞的文化與歷史。夏布,作為江西地區傳統手工織物,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活動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手工體驗,它也是一次對文化的
《非遺里的中國》江西篇該節目里,共展示江西3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凡風采!江西的龍舟賽,是一項集力量與美于一體的傳統體育活動。該節目中,我們一起探尋贛菜背后的故事與傳說。《非遺里的中國》江西篇與我們一起踏上江西非遺探索之旅讓我們一同走進江西
大雪節氣剛過,中新網記者跟隨江西省南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豫章刻瓷第五代傳承人李強,了解刻瓷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此外,李強還在完整傳承父輩刻瓷工藝的基礎上,將南昌金屬雕刻的技藝與刻量技藝有機地結合起來。
通訊員傅玉萍)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江西新余有一位竹編非遺傳承人,在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上榮獲“中國匠人大會十大人氣匠人暨2020抖音年度匠人”稱號。會上,新余市李年根榮獲“中國匠人大會十大人氣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