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整理自艾瑞咨詢發布的報告《非遺新經濟消費報告——以唯品會特色電商公益平臺“唯愛工坊”為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http://www.ihchina.cn/
概念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2月25日通過)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JoJo這里補充相關知識點:目前中國共有45處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自然遺產10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遺產總數僅次于意大利,局世界第二。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國于2004年加入《公約》。作為履行《公約》締約國義務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積極推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的相關工作,以促進國際一級保護工作,提高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0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 3.傳統技藝/醫藥/歷法 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5.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 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1-2019年中國非遺保護發展歷程 :
2001-2010 探索起步 以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開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 非遺保護工作開始起步;2004年8月批準了《保護非物質 文化遺產公約》,此后各級政府 開始開展了一系列非遺保護工作 和宣傳活動;2005年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二 個星期六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2005-2009年,第一次大規模開展了全國性的非遺普查活動,普查出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
2011-2015 發展成型 隨著2011年非遺法的正式頒布實施,中國非遺保護法律體系和工作機制日趨完善;文化部于2015年聯合教育部啟 動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為非遺傳承提 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2011-2015年,文化部通過中 央財政支持生態區建設了151 個非遺綜合性傳習中心,不斷 完善頂層設計、規范工作流程, 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各項具體 工作的展開都更為深入細致;
2016-至今 2016年以來,文化部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要求,牽頭研究制定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躍上新臺階 2016年通過中央財政安排2390 萬元,支持18個國家級生態區62 個非遺傳習中心的建設與運營工 作,并安排2520萬元在生態區增 設287個非遺傳習點;中國非遺保護在實踐方面有了諸多新的發展和創新,非遺保護躍上新臺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 (圖片源于網絡 侵刪)五大變化趨勢:從業情況——人數增長,90后00后手藝人占比逐年增加; 技能水平——能力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合格率雙提升;收入狀況——收入增加,不再因經濟條件放棄技藝傳承;心理態度——認同自我,民族自信及法律意識大幅提高;家庭情況——生活改善,留守兒童和老人問題逐步緩解;
新共創方打開新局面:參與廣度擴大——專業機構與知名品牌紛紛入局;參與深度提升——深入產業鏈各環節,多元賦能;升級1—— 助力非遺產業化:規范管理,產業升級;升級2—— 加速非遺市場化:美感兼具品質,物有所值;
發展初期非遺產品市場化存在諸多痛點:唯愛工坊早期的探索實踐,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非遺手藝人市場意識薄弱以及渠道信息不對稱的痛點,但非遺產品市場化仍然存在著諸多固有屏障:手藝人缺乏產品設計和創新能力,市場接受度差;產品的生產流程不規范、產業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且質量相對粗糙,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競爭力差等,此外,在擴大非遺文化和產業影響力方面也陷入一定瓶頸。
反哺效應明顯:對參與設計師及品牌來說均有重要意義;提升自我價值;文化傳承使命感加深;激發設計靈感;提高知名度
非物質遺產——刺繡 【圖片來源:http://item.secoo.com/16009375.shtml】非遺消費品五大特征:1.技藝全面開發:非遺與時尚逐步接軌 2.產品設計升級:現代與傳統解構融合 3.品類表現各異:首飾配飾更受歡迎 4.價格定位親民:非遺消費重在物有所值 5.營銷手段創新:生動化、生活化、社交化
為什么要在社交平臺做非遺營銷:1.流量;當下消費者信息獲取渠道多樣,較為傳統的公眾號及朋友圈模式在初期傳播及積攢流量的過程難度較大,而目前的信息流內容平臺傳播逐漸成為重要流量獲取方式,即新營銷手段 ——對于非遺產品而言,需要先通過新營銷手段實現消費者心中對非遺刻板印象的快速轉 換,實現流量的初期積累 2.內容 過往的互聯網營銷傳播手段多以圖文和視頻貼片廣告等為主,但隨著短視頻和直播方式的興起,消費者有了更多獲取信息的形式 ——對于非遺產品而言,能夠直接且迅速地幫助建立第一印象的新營銷手段,可以幫助非 遺產品的形象革新,同時,優質內容的生產也能夠幫助非遺產品建立更穩固的消費意向人群 3.社交 社交圈層化現象日益明顯,信息環境過載的現狀使得消費者產生信息獲取的疲憊感。而通過縮小信息吸收圈、優化信息來源通道的方式,即朋友圈推薦的方式,會更受到消費者歡迎 ——對于非遺產品而言,在目前的社交環境下,可以通過高質量觸達一個消費者的方式完 成社交裂變,實現社交圈層的多點觸達,能夠幫助更迅速地建立非遺產品消費氛圍。
非遺消費人群五大基本特征:年齡結構:80后為主流,90后占比提升,呈現年輕化趨勢; 性別結構:近八成為女性消費者,人均消費遙遙領先; 城市分布:一二線城市購買人數多,三線以下城市下沉潛力大; 了解渠道:網購平臺或成非遺種草主戰場,社交媒體影響升溫; 消費情況:消費單價高但消費頻次低,非遺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
非遺消費人群四大心理態度:購買動機:有態度的時尚,有溫度的消費; 決策因素:爆款需有顏有實力,實用性受關注; 社交分享:超八成消費者甘愿成匠心好物人形種草機; 付費意愿:愿為文化消費,年輕一代最認可非遺價值
溢價認知 :大部分消費者認同非遺產品具有超過其商品本身的價值,年輕一代對非遺產品的溢價認知超整體平均水平。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人們認可非遺產品“高價”主要原因,非遺穿上身亦成個性表達的新選擇。
——————————————————END——————————————————————
【廣交熱愛文化產業的朋友,看完希望您能留下 贊 與 關注 喲~~~~】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旨在多方探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法律保護之路,也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接著,西安交通大學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劉麗娜從非遺法律風險、非遺創作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法律見解。
高唐老豆腐是山東聊城高唐縣的非遺美食,素有”要長壽,吃豆腐”的說法呢!不管是建水豆腐的古法技藝,還是徽州毛豆腐的別樣風情;無論是高唐老豆腐的皇家典故,還是小蔥拌豆腐的清白品格,每一道豆制品美食背后,都承載著獨特的地方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