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獲悉,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對外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據悉,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公示期20個工作日,從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結束。其中,江蘇有17項入選。引發南京人關注的是,南京有綠茶制作技藝(雨花茶制作技藝)和素食制作技藝(綠柳居素食烹制技藝)兩項入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組織專家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推薦申報的943個項目進行了評審。之后,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委員會進行了審議,提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記者注意到,其中,江蘇入選17項,新入選7項,包括淮安市淮安區申報的南閘民歌,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申報的泰興花鼓、宿遷蘇北大鼓、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的水晶雕刻(東海水晶雕刻),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的瓷刻(大豐瓷刻),江蘇揚州市的脂粉制作技藝(謝馥春脂粉制作技藝),江蘇徐州的徐州伏羊食俗。
擴展項目有9項目,包括江蘇常州、鹽城東臺市申報的蘇繡(常州亂針繡、東臺發繡)、江蘇南通如皋市申報的地毯織造技藝(如皋絲毯織造技藝)、江蘇宿遷的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洋河酒釀造技藝),南京的綠茶制作技藝(雨花茶制作技藝)、素食制作技藝(綠柳居素食烹制技藝)、蘇州相城區的廟會、泰州海陵區的撂石鎖、南通的中醫傳統制劑方法(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藝)。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來源:揚子揚眼
與一旁播放的皮影戲曲交相輝映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它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戲演藝、聲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傳統樣式和表演精華,又與海寧當地的民間小調、手工技藝和生活習俗相結合,具有地方特色。據介紹,雖然海寧皮影戲表演只有一天,但接下來硤石燈彩等海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何先龍是東庠“欹頭”媽祖文化的傳承人之一。那么,東風村的媽祖文化因何而起?幾年前,吳金泰在其編寫的《問答平潭》中就記錄過“欹頭”媽祖的傳說。隨著平潭不斷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東風村天后宮成為推動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臺胞林巧英多年來都有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