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多、數量大、保護困難重重。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需要的“活態保護”與“活態傳承”,我們能夠做些什么?如何有效的運用創新手段,強化市場導向?文化創意產品怎樣從“非遺”中汲取精神養分,穿透藝術表征的符號,深崛文化基因,通過提煉創新最終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思考“非遺”藝術特色如何在文創產品中交融轉化,是值得廣泛關注和深入思考的。
將傳統的藝術符號進行提煉重構,并結合現代審美意趣,將非遺文化符號化的融入到文創產品的設計中,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感受到文化散發出來的魅力。在設計創作過程中不斷的挖掘非遺文化的意蘊,充分運用傳統文化因子,以起到起到宣揚傳統文化、傳播非遺的積極作用。
惠山泥人是中國泥塑中重要的一個流派,無錫惠山泥人雕塑至少有四百年的歷史,是是無錫三大著名土特產之一,知名的惠山泥人雕塑是福娃娃的“大阿福”堪稱“中國一絕”。惠山泥人”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惠山泥人傳統手工藝藝人一般在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錫)山,農閑時利用惠山泥捏制一些小玩意,俗稱“耍貨”?;萆侥嗳说脑烯ぉず谀?,取自于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1公尺以下,泥質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干而不裂,可塑性極佳,非常適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憑借這獨特的自然資源,孕育出了巧奪天功,燦爛絢麗的民間藝術文化。在傳承、發展過程中,無錫泥人精品迭出,許多精品為國家級博物館和專家收藏,不少作品還獲得“山花獎”等多項全國性大獎。目前,無錫手捏泥人面臨著知識產權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飆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嚴重的問題,亟待搶救性的保護措施。在市場經濟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嚴峻挑戰
中國有非常多價值巨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華夏子孫要認識并繼承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精神。
1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遺產熠熠生輝、展現出的獨特魅力讓世界為之贊嘆。然而,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國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都面臨著信的機遇與挑戰。重新審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此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從這五個方面可以清晰捕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特征——“活態流變”。相較于物質文化遺產有形的遺產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大多是無形的、不穩定的、持續變化與發展的“活態”遺產形式。其包括的各種表演藝術、節慶儀式或傳統手工藝,大多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乘的形式綿延傳承下來。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任重道遠。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2月4日,盤點“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非遺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乙巳春節是版春申遺后的首個春節,讓我們一起盤點首個“非遺版”春節里的節里非遺年味。此次巡演活動不僅展示了豐富的地方民
2019臨沂民俗非遺文化廟會,將于12月6日盛大開幕,屆時會有民俗表演,抖音歌舞秀,漢服旗袍秀、舞龍舞獅以及民俗小吃空降現場,出示此文,門票免費送,10萬逛吃劵全城派送.文中有驚喜~2019臨沂首個民俗非遺文化廟會讓我們開啟臨沂民俗非遺文化
2023年10月11日晚,商學院杜永紅教授在2128多媒體大教室舉辦了以“數字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為主題的講座,旨在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十笏園文化街區的齊魯非遺文化產業孵化器,是山東省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孵化項目的文化產業創業孵化基地,匯集了眾多大師級非遺傳承人,集中展示濰坊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