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 江宿琿,編輯 | 高小辰
導語:近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與此同時,文旅部正式對外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337個推薦項目名單;財政部提前下達2021年總額逾7.2億元非遺保護資金預算。我國作為“非遺大國”,共有多少項目列入聯合國人類非遺名錄(冊)?有哪些值得國際關注的“中國經驗”?以及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年終歲末,喜報頻傳!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廈門市海滄區送王船儀式活動 (圖源:央視截圖)
12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對外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337項推薦項目名單(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據此我國國家級非遺名錄代表性項目共計有1570項,涉及3284個子項和保護單位;財政部發布的《關于提前下達202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預算的通知》顯示,2021年非遺保護資金預算總金額為7.24億元,涉及31個省(區、市)及5個重點城市。
自2004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以來,我國恪守《公約》精神,切實履行締約國責任和義務,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有力有序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成為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國”,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從0到42,二十年見證中國文化自信
據資料顯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興起。但對其概念卻并未有準確的界定。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并于1998年11月審議通過了《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評選。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被譽為中國“百戲之祖”的昆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批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和《公約》的確定,為各國加強非遺保護提供了行動指南。
此后,2003年11月,我國的古琴藝術又名列第二批28個代表作名單之中;2004年8月,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并成為當時擁有代表作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名冊)
2007年5月23日,在成都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一屆特別會議”,按照《公約》第八章“過渡條款”,審議通過了將90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并于2008年正式公布了“首批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其中,包括中國此前入選的4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申遺之路,絕非一日之功。很多人不知道,此次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背后卻歷經12年漫長的坎坷歷程,在此之前甚至有很多拳迷對此都已經近乎絕望了。
據河南焦作廣電全媒體回顧,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8月,太極拳的申遺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因當年全世界一共只有115個項目,光中國就申報了35個,加上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我國申報的包括太極拳在內的12個項目被認為翻譯不過關、概念模糊而未能進入申遺的評審階段。
2009年9月,太極拳第二次申遺。申報資料一路過關斬將,順利遞交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然而,離申遺成功僅僅一步之遙,沒想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每個締約國申報項目的數量一次只能報兩個。于是在斟酌之下,中國確定申報了京劇和中醫針灸等25個非遺項目,太極拳又一次遇冷。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名冊)
此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將申報時間由每年一次改成了兩年一次,并且每個國家一次只能報一個項目……就這樣,太極拳的申遺被數次擱置。2015年,焦作舉行了“共享太極·共享健康”世界百城千萬太極拳愛好者的共同演練活動,并成功申報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2016年,河南省政府將太極拳申報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列入“十三五”規劃和省政府工作報告,太極拳申遺工作正式上升為省級戰略。2019年,“一帶一路”太極行活動在陳家溝啟動,隨后國內 200個城市和國外 36個城市的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演繹太極拳的精彩,讓太極拳風靡全球。
太極之巔,得來不易!太極拳經過12年的坎坷終于申遺成功,讓人感慨的同時,也見證中國保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強大自信和國際公約精神。
截至202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581個,涉及131個國家。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92項,涉及128個國家;《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7項,涉及34個國家;《優秀實踐名冊》22項,涉及18個國家。
其中,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2項。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4項(含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冊》1項??倲滴痪邮澜绲谝?。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名冊)
由上至下,十五年形成中國實踐經驗
黨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高度重視,是我國迅速成長為“非遺大國”的重要保證。近年來,我國為非遺保護制定了系列文化戰略,由上至下、由快而緩、由表及里,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之路。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首次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布的權威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目標: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遺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揚。
2005年6月,我國啟動了第一次非遺全國大普查,成系統、分門類對非遺項目進行登記和保存。據不完全統計,在長達5年的普查工作中,參與這次普查的有76萬人次,走訪民間藝人86萬人次,投入經費3.7億元,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6萬多件,普查的文字記錄量達8.9億字,錄音錄像記錄20余萬小時,拍攝圖片408萬張,匯編資料8萬冊,普查非遺資源總量近56萬項。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遺名錄。之后,非遺保護工作進入健康有序階段,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初步形成。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文化機構設立了保護非遺的專門部門。2011年2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從此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步入依法保護階段。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累累碩果,獨特的“中國經驗”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11年至今,成都已經連續舉辦了七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并在第四屆非遺節上達成了非遺領域著名的成果文件《成都展望》。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成果框架專家會在北京召開。一系列國際會議的召開,表明我國正從單純的非遺保護參與者,向引領非遺保護國際導向的方面發展。
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展演活動 (圖源:紅星新聞)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的政策文件,各省市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了針對補貼政策。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和項目資金72.96億元。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從最初的8千元,逐步提升到1萬元,直到現在的每年補貼2萬元;針對省級非遺傳人,各省每年每人補貼5000元~2萬元不等。
據12月18日,財政部官網發布的《關于提前下達202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預算的通知》顯示,2021年非遺保護資金預算表總金額為7.24億元,共涉及北京等31個?。▍^、市)及深圳、廈門、大連、寧波、青島等5個重點城市。
2021年非遺保護資金預算表(單位:萬元)
自2004年加入《公約》以來,短短十五年間,我國的非遺保護已從濫觴走向成熟,在國際規則和目標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成為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對外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據悉,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據此,加上此前公布的我國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20年底,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代表性項目共計有1570項,涉及3284個子項和保護單位;公布五批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各省級非遺傳承人有2萬多人,各地市級非遺傳承人近10萬人。
守正創新,讓古老非遺藝術煥發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歷來高度重視,強調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并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為非遺項目點贊。
2017年12月12日,在江蘇徐州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徐州馬莊村巾幗手工加工點——王秀英非遺工作室,非遺傳承人王秀英告訴總書記,自己的中藥香包很好賣,每年凈收入20多萬元。習近平手拿香包,夸她手藝好,并自己花錢買下一個,笑著說“我也要捧捧場”。
習近平總書記與非遺傳承人王秀英親切交談 (圖源:新華視點)
2018年2月12日,在四川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成都市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在“唐昌布鞋”展示臺前,非遺傳承人賴淑芳拿出了她代表村民們為總書記準備的禮物:一雙手工布鞋,習近平笑著說:“我花錢買一雙!”
非遺傳承人賴淑芳展示她的手工布鞋 (圖源:成都日報)
近年來,為推動非遺保護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國家提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目標和新理念,讓非遺真正“從生活來,回到生活去”?;诖?,越來越多地區和文旅企業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促進非遺與文化、旅游、文創等產業融合,使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千家萬戶。
圖源:中國文化報 (制圖:張海寧)
一是推動非遺資源向產品轉化。堅持生產性保護理念,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等非遺領域,推動非遺資源向產品轉化。2017年《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出臺后,文化部支持設立了15個傳統工藝工作站,會同工信部對14個門類、383個傳統工藝項目予以重點支持,讓非遺產品重新走進民眾生活之中。以首個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為例,通過與國內知名設計公司合作設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文創產品,僅2019年就接到40多萬元的訂單。
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繡娘正在刺繡 (新華社記者 王菲攝)
二是促進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近年來,在文旅部指導下,各地積極探索“非遺+旅游”“非遺+民宿”等文旅融合路徑,不僅讓非遺文化活起來,還催生出集藝術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的文旅新業態和非遺旅游產品,各地均推出了特色鮮明的非遺主題線路。10月下旬,文旅部從全國征集的179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案例中遴選出20個優秀案例對外發布,案例涉及傳統節慶類非遺旅游、非遺進景區、非遺主題場館或空間與旅游融合等多種類型,發揮良好的示范引導作用。
2020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名細表
三是形成非遺多元化賦活途徑。近年來,隨著非遺活化實踐不斷深入,在探尋非遺創新轉化道路上,已經初步形成了“非遺+康養”“非遺+新零售”“非遺+影視”“非遺+創意”“非遺IP+品牌聯合”“非遺IP+授權”等多元化“賦活”新形式和新手段,非遺正以適合自己的姿勢和方式,向年輕化、時尚化、市場化轉型。據《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我國非遺產業規模突破1.4萬億,且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結語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也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近期,國家《十四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到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開創。如果說,“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為“十三五”非遺保護工作劃上了圓滿句號,那么對于“十四五”而言這僅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唯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牢固樹立“活態傳承”意識,全面提升保護傳承水平和創新能力,才能確保中國非遺更深入地走進生活,更廣泛地走向世界!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關于征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公告征集韶山市級非遺項目,旨在加強韶山非遺保護工作,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文化強國、紅色韶山貢獻力量。我們鼓勵各類具有韶山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歷史價值的非遺項目積極申報。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旨在多方探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法律保護之路,也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接著,西安交通大學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劉麗娜從非遺法律風險、非遺創作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法律見解。
韓靜)6月6日,衡水市景縣景州塔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暨端午粽飄香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大家品非遺、看演出,沉浸式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并將非遺與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了一批非遺旅游、研學產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