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抹去的文化記憶。為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展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3 月 4 日,鄭州文化館組織非遺項目走進登封市煤窯溝村展演展示,拉近了非遺與老百姓的距離,讓非遺文化走進村民的心中。
在村文化廣場,20 多位非遺傳承人忙的不亦樂乎。劉勝利的糖畫制作吸引了村中的大小朋友駐足欣賞。他把準備好的糖片放在糖鍋內溶化的同時,用小圓勺舀起銅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帶動勺子運行,隨意揮灑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頓、或放、或收,速度飛快,一氣呵成,隨著糖液縷縷灑下,十幾秒之后,栩栩如生的馬便躍然而成,威風凜凜的游龍和絢麗多姿的彩鳳,也不過1分鐘的時間;畫布樣、上顏色、畫虎紋憑的是美術功底,縫布面、鑲耳朵、繡眉毛靠的是扎實的針線活兒手藝,而填里料則完全靠力氣,所以要做好一個五福布老虎,必須要體、美、勞兼具方可,王彩紅的布老虎制作技藝引起眾人嘖嘖稱嘆,眾人圍觀拍照并向傳承人請教做法;一把銹跡斑斑、造型卻不失美感的清朝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紅紙,一位年紀輕輕卻有著幾十年剪紙造詣的藝術家,聚合在一起短短兩分鐘,一張祥云圖案的剪紙便呈現出來,袁升科的剪紙藝術驚艷了在場所有人;毛線編織是一種流行廣泛的民間工藝,它將絨線交叉組織起來,常用于制作毛衣、坎肩、帽子、圍巾以及裙、褲等服飾用品,毛絨編織物具有輕軟、保暖性好、色澤鮮艷、花式繁多、經久耐用、攜帶方便與隨時可以翻新等特點。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人們對于編織的了解越來越少,不能讓編織手藝隨著時光的流逝消失,劉巧環的毛線編織技藝與時俱進做成了可觀賞的花卉盆栽、小動物等,色彩艷麗,深受村民喜愛。
非遺傳承人的一招一式、一筆一畫、一針一線中,有著滿滿的「老味道」,承載著千百年來百姓生活的煙火氣息,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技藝。鄭州文化館定期組織非遺展演展示活動,讓非遺文化融入群眾生活,讓非遺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活力。
來源:鄭州文化館
下一篇
2024年12月4日,盤點“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非遺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乙巳春節是版春申遺后的首個春節,讓我們一起盤點首個“非遺版”春節里的節里非遺年味。此次巡演活動不僅展示了豐富的地方民
2019臨沂民俗非遺文化廟會,將于12月6日盛大開幕,屆時會有民俗表演,抖音歌舞秀,漢服旗袍秀、舞龍舞獅以及民俗小吃空降現場,出示此文,門票免費送,10萬逛吃劵全城派送.文中有驚喜~2019臨沂首個民俗非遺文化廟會讓我們開啟臨沂民俗非遺文化
2023年10月11日晚,商學院杜永紅教授在2128多媒體大教室舉辦了以“數字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為主題的講座,旨在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笏園文化街區的齊魯非遺文化產業孵化器,是山東省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孵化項目的文化產業創業孵化基地,匯集了眾多大師級非遺傳承人,集中展示濰坊非遺文化
7月7日,“傳奇隊”實踐團在達德小學帶小朋友們聆聽感受拓印、團扇、纏花的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獨特制作。義教重在提高小朋友動手能力,不僅讓小朋友們了解到什么是非遺文化、為什么要傳承非遺文化,更讓小朋友親自動手體驗非遺文化之美。對非遺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