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揚
非遺技藝從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播,逐步回歸生產實踐和生活體驗,從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雙11”“618”購物節,非遺工藝品網絡銷量激增,德化瓷器、宜興紫砂、曲陽石雕、東陽木雕、南平建盞、揚州民樂、宣城文房四寶……消費者競相購買相關產品,生動體現了非遺技藝的當代活力——“老字號”正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新網紅”。
非遺技藝能夠掀起熱潮,既是非遺傳承發展的成果體現,也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面向未來,如何讓非遺技藝更加適應現代環境,更加有機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價值得到更多元的實現?近年來,在有關部門推動下,非遺技藝調查記錄體系、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和理論研究體系等日漸完善,更為健全的保護傳承生態正在逐步建立起來。
科技賦能是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給現代非遺技藝帶來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體平臺能夠聚合非遺項目、非遺產品、非遺傳承人、非遺消費者,進一步拓寬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消費的空間。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開設了網上店鋪,線上成為銷售主要渠道;抖音平臺的非遺主題視頻數量過億,覆蓋了97.94%的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其發起的“非遺合伙人”“看見手藝”“非遺市集”等活動,讓非遺技藝被更多人關注,促進了非遺市場的開發和相關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帶來非遺技藝的全新“玩法”。三維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充分挖掘非遺數字化潛力,為網絡用戶帶來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遺體驗。
如今,“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已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共識。實踐表明,非遺不應只是靜態的文化符號,更應是活態的文化“有機質”。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堅持活態傳承,非遺將在現實生活中結出累累碩果。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十笏園文化街區的齊魯非遺文化產業孵化器,是山東省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孵化項目的文化產業創業孵化基地,匯集了眾多大師級非遺傳承人,集中展示濰坊非遺文化
7月7日,“傳奇隊”實踐團在達德小學帶小朋友們聆聽感受拓印、團扇、纏花的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獨特制作。義教重在提高小朋友動手能力,不僅讓小朋友們了解到什么是非遺文化、為什么要傳承非遺文化,更讓小朋友親自動手體驗非遺文化之美。對非遺文化的傳承,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7月19日,“清爽榆林”陜北非遺美食節開幕,市民們紛紛前來打卡。7月19日,“清爽榆林”陜北非遺美食節暨榆陽區第二屆文化旅游啤酒音樂節在榆林瑞豐生態莊園正式啟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