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歸生活,是實現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途徑。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化資源。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了解并為之驕傲,張小泉與方回春堂兩個百年非遺老字號品牌強強聯合,將非遺技藝帶入尋常人們生活中。
(張小泉“剪出多樣人生”公益活動現場)
4月28日-29日在杭州小河公園,張小泉舉辦了以“剪出多樣人生”為主題的公益手作體驗活動。現場設有非遺手作風箏體驗區、方回春堂端午手作香囊體驗區、創意手作花藝扇體驗區、藝術裝置打卡區、義賣區等多個活動區域。在活動中,大家不僅可以深度體驗張小泉不同種類的剪刀產品,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制作各種創意手作,還可以通過購買公益包為公益事業獻出一份愛心。在收獲快樂的同時將公益愛心傳遞下去。
(公益活動現場參與者制作香囊)
香囊是我國民俗之一,香囊又稱香包或香袋。在我國古代人們用不同色彩的布匹材料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香囊,內裝多種芬芳開竅的中草藥、干花或香料,以求驅蟲、辟邪、安眠、保平安、傳達思念。體驗活動中方回春堂的手藝老師會手把手教授大家中藥香囊制作技藝。先用張小泉剪刀將一片片五顏六色多彩的布料修剪成圓形,再用中草藥充填并用絲線將其縫合起來,最后再給頂部加上一只憨態可掬的小兔子作為裝飾,瞬間讓這枚香囊顯得格外的精致乖巧。
(公益活動非遺手作風箏體驗區現場)
4月春光明媚,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好多人可能從來就沒親手做過風箏,這次體驗活動中,大家可以沉浸式體驗非遺風箏手作,學習了解非遺文化的同時擁有一個自己專屬的風箏。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及杭州市風箏制作非遺傳承人——程迪申在現場傳授制作非遺風箏的技巧,將“扎糊繪放”這些傳統風箏的制作技藝教授給大家。
(公益活動現場參與者制作非遺風箏)
扎要達到對稱,糊上紙之后需要修剪掉多余的部分,這時就要用到趁手的工具,現場提前為大家準備了張小泉的剪刀,助力大家輕松修整風箏。接下來參與者可按照自己的喜好在風箏上繪制圖案,再裝上風箏線,對風箏做最終的調試。這樣就可以讓一個屬于自己的風箏遨游藍天了。
(公益活動現場大家在匠師指導下制作花藝扇)
在現場還有花藝新匠師——嚴正老師教大家如何創意制作一把帶著花香的小扇。他將現代花藝與實用的生活工具結合到一起,讓原本平平無奇的一把蒲扇,經過張小泉修枝剪的修剪和創意組裝,變成一件實用又獨特的藝術品。
(大家踴躍參與張小泉“剪出多樣人生”公益活動現場 以上圖片來源 張小泉)
據悉,本次公益活動分為“星星的孩子”專場和用戶體驗專場,普通游客可以通過購買張小泉和方回春堂聯合推出的公益包,即可預約報名參加現場手作體驗活動,公益包內有一把張小泉便攜剪刀和方回春堂端午香囊手作材料包,公益包所有款項都將通過專屬渠道匯至杭州慈善總會,為社會公益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通過此次非遺成果轉化公益展,看到了學員經過培養后的變化,精湛的技藝加上創意,實現了非遺產品的生活化、功能化、時尚化,與現代設計更近了一步,傳承與創新,讓傳統非遺之美,歷經千年,歷久彌新,這正是本次公益培訓要達到的初衷和效果。
廣東的陽江風箏是“南鷂”中最具代表性的風箏,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嶺南文化代表之一。在風箏文化氛圍濃厚的陽江沙扒鎮,民間就有不少的風箏制作高手,他們通過純手工制作風箏,為陽江風箏這個特色文化增色添彩。梁世官,陽
為了進一步宣傳和傳承皖南紫砂雕塑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公益課堂走進誓節鎮,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文化站負責人表示:“我們期待有更多這樣的非遺公益課堂走進鄉村,讓非遺技藝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
非遺竹編文化據悉,古時,民間苦于五毒之害,便印畫五種毒蟲,用弓箭石子擊打,以求安寧,“射五毒”便作為我國傳統端午習俗保留了下來。
將香云紗和同是非遺的手工香囊結合起來,這次“雙非遺”的手工體驗讓街坊們過了一把癮。非遺藝術設計師拾塵是本次活動的講授老師之一,她致力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生產的傳統面料再設計。工業時代中香云紗手工匠人的堅守更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