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辦公廳、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其中明確“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挖掘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的非遺資源,建設非遺特色村鎮、街區”“促進合理利用,在有效保護前提下,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作為綜合性產業,旅游業涉及面廣、帶動力強、開放度高,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隨著《意見》的出臺和落地實施,“非遺+旅游”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華夏文明,薪火相傳。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非遺保護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一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得到有效保護,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初步形成。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強化非遺系統性保護,建設非遺特色村鎮、街區,全面推進“非遺在社區”工作。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上海將堅決貫徹落實《意見》的各項要求和任務,著力抓好區域性整體保護,結合“非遺在社區”和上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的非遺資源,加強傳統文化空間的保護和利用,推進上海古鎮文化和旅游業態提升,探索建設都市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基地、江南文化活態博物館,讓非遺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目前,我國已設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游部將建設30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和2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蘇忠明表示,福建將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資源,利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及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媽祖文化(莆田)生態保護區,實現非遺資源的整體性保護。同時,推進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福建還將建設一批非遺特色景區、特色小鎮,推動非遺項目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
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認為,《意見》的出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從任務實施看,非遺保護不僅僅局限在非遺代表性項目或非遺傳承人,而是進一步擴大到文化空間保護和區域性整體保護。《意見》明確,將非遺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如在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加強高校非遺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等,這將增強人民群眾對非遺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
“《意見》明確‘加強分類保護,加大對優秀劇本、曲本創作的扶持力度,增強表演藝術類非遺的生命力’,為我們創新非遺演藝作品提供了堅實保障。我將不斷提升技藝技能,堅持創新發展,促進活態傳承,為保護傳承非遺貢獻更多力量。”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皮影戲(濟南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李娟說。
《意見》提出,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消費潛力,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等業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支持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遺特色景區。鼓勵合理利用非遺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提高品質和文化內涵。
“《意見》為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指明了路徑。”蘇忠明認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一方面要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旅游業態,做到以文塑旅;另一方面要發揮“旅游+”重要功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以旅彰文。
近年來,山東臺兒莊古城景區以保護、傳承、利用非遺為示范,將非遺有機融入景區,不斷提升景區品質和文化內涵。“依托非遺資源,景區推出文化遺產游、非遺研學旅,開發了集文化體驗、科技創新、親子互動等于一體的新型研學旅游產品。同時,創新非遺演藝作品,如魯南山花皮影《乾隆皇帝巡游臺兒莊》深受游客喜愛,景區里的山東快書、鼓詞、柳琴戲等非遺節目也很受游客歡迎。”臺兒莊古城旅游集團副總經理黃曉莉說。
走進貴州丹寨萬達小鎮,古法造紙、蠟染體驗等非遺體驗,苗繡、侗族刺繡、苗族銀飾等非遺商品吸引游客關注,非遺的產品價值、衍生價值、市場價值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因非遺帶來的集聚效應,景區自對外開放以來,年平均游客量達600萬人次。接下來,景區將吸引更多優秀設計師,引入時尚元素,打造高品質非遺文創品牌。”丹寨萬達小鎮有關負責人說。
安徽省安慶市非遺資源豐富,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超100項。安慶市文化和旅游局黨委書記、局長郭中表示,安慶市將按照《意見》有關要求,加強非遺資源調查,建立完善市、縣兩級非遺檔案和數據庫;建設一批非遺展示場所,設立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習所等;積極整合高校及研究機構力量,培養非遺人才;依托當地特色非遺資源,與旅游有機融合,開展文化觀光游、文化體驗游、文化休閑游等活動。
來源:旅游報
作者/來源:安慶文化旅游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2019臨沂民俗非遺文化廟會,將于12月6日盛大開幕,屆時會有民俗表演,抖音歌舞秀,漢服旗袍秀、舞龍舞獅以及民俗小吃空降現場,出示此文,門票免費送,10萬逛吃劵全城派送.文中有驚喜~2019臨沂首個民俗非遺文化廟會讓我們開啟臨沂民俗非遺文化
2023年10月11日晚,商學院杜永紅教授在2128多媒體大教室舉辦了以“數字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為主題的講座,旨在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十笏園文化街區的齊魯非遺文化產業孵化器,是山東省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孵化項目的文化產業創業孵化基地,匯集了眾多大師級非遺傳承人,集中展示濰坊非遺文化
7月7日,“傳奇隊”實踐團在達德小學帶小朋友們聆聽感受拓印、團扇、纏花的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獨特制作。義教重在提高小朋友動手能力,不僅讓小朋友們了解到什么是非遺文化、為什么要傳承非遺文化,更讓小朋友親自動手體驗非遺文化之美。對非遺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