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蘇州非遺稟賦,推動蘇州非遺的數字化轉型,激發當下年輕人認識蘇州非遺與蘇州的歷史傳承、城市性格、日常生活、內在價值的緊密關系,讓“蘇式生活、江南文化”進入當代中國年輕人的精神世界,《我在蘇州學非遺》紀錄電影開機儀式于12月15日在蘇州昆山巴城老街戲院舉行。
從宮廷廟堂之高到江河湖海之濱,蘇工蘇作與故宮有著數百年的歷史淵源。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紀錄電影《我在蘇州學非遺》由蕭寒執導,將用鏡頭語言記錄蘇州匠人在面對生活場景變化、新技術沖擊時,堅守傳統技藝,實現“慢手藝”與“快生活”之間的角力與平衡,堅守對“學”的執著;從非遺傳承人角度、學習非遺技藝的年輕人角度去記錄蘇州非遺對舊時、對現在生活方式的影響。
此次開機儀式選取在昆曲的發源地——昆山巴城舉行,昆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欒根玉致辭表示,昆曲歷來被譽為“百戲之師”,為了讓傳唱百年的昆曲不斷煥發蓬勃生機,昆山市堅持以“昆曲+產業”模式發揮昆曲源頭的優勢,并依托《我在蘇州學非遺》紀錄電影以及其他特色產業發展,匯聚大眾對昆曲等蘇州非遺的關注。
開機儀式現場連線蘇州吳中區、相城區等多地,并發布第一批聯合出品機構,蘇州各地豐富的非遺資源也將成為該紀錄電影重要的內容創作來源?;顒由希袊鴶底治幕瘓F有限公司、蘇州科意數字傳媒有限公司、蘇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昆山昆曲發展基金會、昆山當代昆劇院、蘇州太湖文化旅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市相城文商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杭州潛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出品機構、聯合出品機構代表紛紛發言,表達對該紀錄電影的期許。
作為出品機構代表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影視中心副主任張博淳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深挖非遺資源,推動非遺的數字化轉型,對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批聯合出品機構代表,蘇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投資總監張衡表示,《我在蘇州學非遺》立足蘇州非遺文化,通過對雅、精、細、巧的蘇州精神和城市底蘊的挖掘,將積極助力蘇州打造數字化引領文化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標桿城市。
同時在開機活動現場,蕭寒導演介紹道,自今年7月《我在蘇州學非遺》在第十一屆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上正式官宣啟動以來,紀錄電影經歷了建組、調研等過程,團隊深深被蘇州深厚的非遺文化所吸引。此番,《我在蘇州學非遺》特別邀請青年演員陳飛宇參與拍攝,用年輕且鮮活的視角帶領大家深入了解蘇州非遺歷史文脈的肌理;并透過蘇州非遺人的匠人精神與平凡人、平凡事彼此映襯,傳遞他們追求極致的態度與“耐得住、沉得下”的精神力量,展現蘇州非遺文化的流變與革新。
為挖掘非遺傳承人的匠人精神與文化韌性,此次《我在蘇州學非遺》邀請了眾多非遺專家、非遺技藝傳承人作為特邀顧問,在開機活動現場昆曲推廣人、作家楊守松,昆曲非遺傳承人由騰騰,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嚴介龍,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薛林根,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傳承人金瑾受邀成為紀錄電影的首批專家顧問,匯集多方力量共同打造文化事件,助力江南文化創新傳播。不僅如此,意大利國會議員,原外交部副部長、威尼斯副市長勞拉芬卡多(Laura Fincato)也通過視頻致辭發出對電影前往威尼斯電影節進行展映的邀約。
對于此次紀錄電影項目,總制片人孫群表示,未來《我在蘇州學非遺》將積極進行海外發行,助推文化出海,打好“非遺”牌,擴大蘇州非遺聲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全球化表達。
據悉,《我在蘇州學非遺》將于2023年年底在全國院線上映,助力新時代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向世界展示溫煦而詩意的當代江南文化。
(中國日報江蘇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工網訊 這是一場非遺與現代的碰撞,也是一次傳承與創新的融合。日前,2024年度南京市職工技能大賽——非遺文化創意設計技能競賽在秦淮非遺館舉行。
匠心傳承,非遺技藝點亮消防夢從第一天的勞動技能實踐,到2天1夜的恐龍谷奇妙探險之旅,再到與非遺大師面對面學習傳統技藝……4天來,56名小小消防員用優異的表現,贏得了“優秀小學員”稱號,而這個暑期檔最受歡迎的消防夏令營,也收獲了小學員和家長們
此次非遺臉譜繪制活動,不僅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了京劇臉譜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下一步,教育社區也將繼續開展此類活動,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讓更多的轄區居民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