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
盤龍區第七批區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申報開始啦
什么內容可以申報?
申報要求和流程又有哪些?
趕緊看過來
關于開展盤龍區第七批區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的
通 知
區屬各街道辦事處,各行業協會及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推動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健全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的相關規定和指導意見,結合盤龍區實際,決定開展盤龍區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申報范圍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 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二、申報條件
(一)具有突出的地方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在當地有較大影響;
(三)具有在一定群體中世代傳承、活態存在的特點。
三、申報材料
(一)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書(附件1);
(二)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照片(附件2);
(三)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推薦函(附件3);
(四)申報傳統飲食和傳統醫藥類項目,除提供上述材料外,還需提供區級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審核意見(附件4);
(五)輔助資料包括錄音、錄像資料、代表性圖片、證明材料,以及其他有助于申報的輔助材料。
推薦申報材料制作要求詳見附件6,相關表格及附件電子版可在超鏈接下載。
四、審核程序
(一)項目實行逐級申報,街道初審通過后推薦到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專家評審小組對申報項目進行篩選、論證、評審,提出意見,報送盤龍區文化和旅游局審核;
(二)申報項目經盤龍區文化和旅游局審核,通過后擬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其責任保護單位,報經盤龍區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 20 天。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充分發揮街道、各行業協會以及專家學者的作用,廣泛聽取意見,認真組織推薦、審核和評選,按照相關要求,嚴格把關,力求推薦材料精煉、準確、真實可靠
(二)對保護單位的資格,保護單位的代表性、制定和實施保護計劃的能力進行認真審核。申報工作中要充分調動有關傳承人積極性,吸收其參與項目申報材料準備和保護計劃制定工作,保證保護計劃的可行性、有效性;
(三)區文化和旅游局組織專班對各擬申報的項目按程序進行實地考察并評審;
(四)申報時間和聯系方式
報送時限:2022年8月17日至2022年9月16日,逾期不予受理。
聯系人:楊恬
聯系電話:13888769913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系地址:盤龍區文化館(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昆明市五華區云瑞東路15號
附件:
1.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書
2.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照片
3.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推薦函
4.行業主管部門審核意見(傳統飲食、傳統醫藥類項目)
5.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材料總目錄
6.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材料制作要求
識別二維碼可獲取附件
昆明市盤龍區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8月17日
向上滑動查看通知原文
來源:盤龍區文化館(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盤龍區文化和旅游局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關于征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公告征集韶山市級非遺項目,旨在加強韶山非遺保護工作,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文化強國、紅色韶山貢獻力量。我們鼓勵各類具有韶山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歷史價值的非遺項目積極申報。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旨在多方探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法律保護之路,也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接著,西安交通大學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劉麗娜從非遺法律風險、非遺創作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法律見解。
韓靜)6月6日,衡水市景縣景州塔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暨端午粽飄香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大家品非遺、看演出,沉浸式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并將非遺與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了一批非遺旅游、研學產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