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廣西——廣西銅鼓文化”沙龍活動在邕舉辦
11月8日下午,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廣西民族大學承辦,廣西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廣西新華書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金海灣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協辦的“非遺廣西——廣西銅鼓文化”沙龍活動在廣西民族大學融媒體演播實訓中心舉行。本次活動在嗶哩嗶哩平臺上進行同步直播。
活動現場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何駿在開場致辭中介紹,“非遺廣西”叢書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編寫,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7家出版單位聯合出版,共20冊,是一套全面介紹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合型融媒體出版物。作為“非遺廣西”叢書中的一本,《廣西銅鼓——穿越千年的鼓聲》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紹了廣西銅鼓文化及其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相關內容。希望通過此次“非遺廣西銅鼓文化”進校園的沙龍活動,激發年輕一代對廣西銅鼓文化的興趣,讓大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
“非遺廣西”叢書
《廣西銅鼓——穿越千年的鼓聲》
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蔡高根說,傳承為創新之基,創新為傳承之翼。此次“非遺廣西——廣西銅鼓文化”沙龍活動走進民大,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是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需要。
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教授楊學明倡議:世界銅鼓在中國,中國銅鼓在廣西。廣西少數民族用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文化瑰寶的傳承,讓銅鼓依舊閃耀著熠熠光輝。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不妨靜下心來聆聽穿越千年的鼓聲,感受豐富多彩的銅鼓文化。
著名銅鼓研究專家萬輔彬認為廣西對銅鼓文化的復興貢獻最大,主要表現在:一是復興了銅鼓鑄造技術,二是壯瑤銅鼓民俗文化是第一批得到國家認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三是廣西銅鼓文化依舊煥發著生機,四是廣西研究銅鼓文化的成果最多。銅鼓文化的保護應該做到數字化、活化、進化、符號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副館長陸文東為在場師生普及了非遺文化保護的知識。廣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省區,截至2022年6月,廣西共有7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先后有49名傳承人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有914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先后有936名傳承人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現場提問
互動環節,專家與現場讀者進行了友好暢聊,耐心解答他們關于銅鼓文化方面的各種問題,現場氣氛活躍。活動最后蔣廷瑜老師還為熱情的讀者朋友們簽名留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