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震撼!紅紅火火,山東非遺火獅子
中國科技新聞網1月30日訊(徐名揚) 據閃電新聞報道,在山東莘縣,有一種獨特的獅舞名為“溫莊火獅子”,它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獅毛由點燃的火捻組成,演出時通身竄火星而得名。新春到來之際,溫莊火獅子也為廣大市民送上了一場震撼的演出,在黑夜里演繹了一場光與火的視覺盛宴。
(圖片來源:閃電新聞)
獅舞也叫獅子舞、舞獅等,是我國民間常見的一種舞蹈形式,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獅舞表演寄托了百姓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期許。關于舞獅的起源有漢朝、北魏、唐朝等幾種說法。我國的獅舞主要有南獅和北獅兩大流派,南獅主要流行于我國華南地區以及海外部分地區,北獅則流行于我國長江以北地區。
南獅又被叫做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南獅的造型比較雄壯威猛,獅頭比較華麗,傳統的南獅獅頭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三種,不同的獅頭有不同舞法。北獅發源于河北一帶,北獅的造型與真獅相像,獅頭相對簡單,北獅通常是成對出現的,獅舞動作十分靈活。
火獅子這種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山東省莘縣。火獅子的獅毛由3600支點燃的火捻組成,表演者要先披上濕麻袋,再套上捻子外衣。火獅子通常在農歷二月二晚上表演,目的是祭春求雨。
據說最初的火獅子表演有兩只大獅子、兩只小獅子、一名逗獅人,但現在的表演中基本沒有小獅子了。火獅子舞動起來時,通身閃爍著點點火星,十分壯觀。但受道具材料限制,火獅子表演一次通常只有10分鐘左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在山東棗莊嶧城區陰平鎮石泉村粉皮晾曬場,現場一片忙碌,一張張粉皮好似從藍天上揭裱成無數個鄉村致富的幸福“圓圈”。棗莊的石泉粉皮制作技藝歷史悠久,鼎盛時期家家種地瓜、戶戶做粉皮。“一張張又圓又薄的粉皮,鋪就一張鄉村致富的地圖。
近年來,隨著人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淄川區松齡路街道柳泉社區決定將“非遺”文化與社區教育相結合,以研學課堂的形式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揭開社區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在這里,坐落一座民族非遺館。水荊墅村所在祿口街道,文化歷史悠久,非遺現存省級2項,市級1項,區級11項。在這里,能看到祿口玉帶糕、斫琴、剪紙、皮毛制作技藝、銅山戲劇、黃橋傳說、銅山高臺獅子舞、等等。說到非遺,傳統民俗水荊墅馬燈。二月二落燈后
7月初,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的推薦申報工作已悄然在常德展開。常德的非遺名錄怎么產生?一個非遺項目被評為省級非遺名錄將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非遺項目7.3個。非遺項目118項,而我市只有7項,占不到6%,可
此時的“齊品淄博”品牌、淄博“非遺寶藏”已經跟著周村燒餅的“榜樣力量”揚帆出海。作為品牌大市,淄博從不缺少“非遺寶藏”,更不缺少山東好品。“齊品淄博”揚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