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貴州臺江縣城,民眾舞龍燈送吉祥祝福。 馮桂菊 攝
(新春走基層)貴州臺江:手工龍燈迎新春 非遺技藝代代傳
中新網貴州臺江1月30日電 題:貴州臺江:手工龍燈迎新春 非遺技藝代代傳
作者 馮桂菊 周燕玲
“大門大大開,金銀財寶滾進來……”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城,龍燈隊伍激情揮舞著一條數十米長的金色長龍高聲唱道,每拜一戶,鑼鼓齊鳴、鞭炮震天。在舞龍隊員們有節奏的揮舞下,金色長龍時而騰空、時而俯沖、時而盤旋……
“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條龍來我店里拜年,寓意著新年會吉祥幸福。”在臺江縣城開店的姜仁志一邊說,一邊向舞龍隊逐一敬酒、送押歲錢。
圖為貴州臺江舞龍噓花。 馮桂菊 攝臺江一直流傳著舞龍慶新春的傳統習俗,已有上百年歷史,這種傳統習俗已成為臺江民眾祈福消災、寄望風調雨順和展示龍燈文化的一種獨特方式。同時也給老百姓增添更多的節日氣氛。
臺江2023年“苗族舞龍噓花”非遺大典活動將在元宵節舉行,臺江民眾卻早已自發組織制作龍燈參加活動。2021年,臺江縣“苗族舞龍噓花”習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臺江龍燈分為“草龍”“亮龍”和“硬龍”,燈有獅燈及花燈,俗稱“三龍兩燈”。特別是硬龍的制作工藝非常考究,“細分起來,完整地制作一條硬龍,需要100多道工序。”臺江縣溫泉村村民龔學榮說。
圖為村民在制作龍燈。 馮桂菊 攝每到中國農歷正月初,溫泉村的民間藝人就要忙碌起來,精心趕制傳統的龍燈。龔學榮對于龍燈制作很有經驗,“制作龍燈的竹材,要在立秋后上山砍生長在山坡當陽面的竹子,生長期最好在4年左右,竹子強度高、韌性足。”
選竹、破篾、扎篾、布藝、剪紙……為保證扎制的龍骨架不變形,竹子大小還要統一。龔學榮把手往竹子根部一搭,自下往上量出五尺高的距離,在此處用兩個手掌合起來一掐,周徑九寸到一尺,剛好符合要求。
最難的要數扎制龍頭,它沒有固定模樣,全憑手藝人腦中構思。首先扎制龍頭、龍鼻、龍角、龍耳、龍須、龍睛,然后扎制下頜骨,下頜骨與龍舌固定,系上一根麻線連接活套,活套利用篾的彈力,在龍頭舞動時,龍口會自然地一張一合,龍睛也會一睜一閉,栩栩如生。
圖為村民用竹子制作龍燈。 馮桂菊 攝龔學榮介紹,溫泉村有著悠久的舞龍傳統,全村男女老少大多掌握龍燈編制技藝和舞龍技藝,在制作過程中,男生負責編制硬龍、魚、龜等,女生負責編制花燈。
在臺江西門口王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有一手制作龍燈的絕活。接到訂單,扎龍人王勇早早便開始著手準備扎龍,扎好框架再以鉛筆描畫輪廓,用彩漆上色。“掌握不好配重就會導致龍頭向下,失去威猛英姿,上顎要比下顎長15厘米,這樣做出來的龍整個感覺才對。”王勇邊拿卷尺測量邊說道。
跟父輩相比,王勇的龍頭有所不同,“龍腮的形態做了改變,龍身顏色更豐富,有漸變色,想要眼睛發亮的效果可在龍眼處放手電筒。”時代在變,一代代扎龍藝人也在傳統工藝上做了不少創新,2023年王勇也新制了一款“小小小龍”,供孩子們隨手舉著玩耍。
“在臺江民間玩龍是平等的,無論是什么民族,無論男女老少,只要愿意都可以扎龍玩。”臺江縣龍燈協會會長歐誠說,舞龍的場地在變、舞龍的樣式在變,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圖為村民在制作花燈。 馮桂菊 攝據悉,從正月初二開始,舞龍隊便舞著龍燈,在自己村寨里挨家挨戶送吉祥,若是接到邀請,也去往其他村寨致以美好的祝福。聽上去,這是一種傳承,背后則是普通老百姓對文化體育賽會活動的熱愛,以節日為契機,鄉土體育文化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參與體育賽事,已然成為老百姓的“傳統”。
這些年,以溫泉村為代表的臺江龍燈參加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文化表演,從2018年央視春晚黎平肇興分會場,到苗族姊妹節開幕式,再到貴州電視臺文藝匯演。“前幾天,貴陽市觀山湖區一家公司還專門邀請我們去表演。”龔學榮說。
現如今,臺江苗族舞龍噓花已成為臺江的一張名片。臺江在傳統民俗基礎上還增添了“百龍競技”爭霸、花燈展、“99”長龍美食宴等環節,也帶動了當地民眾增收。據臺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副局長賴勛鵬介紹,除這兩年因新冠疫情停辦之外,每年參與舞龍噓花的民眾、游客多達30多萬人,期間帶動全縣旅游收入達1億元以上。(完)
春節這幾天,全國多地旅游市場迎來開門紅。在蘇州,猜燈謎、觀舞龍、逛市集,一系列充滿年味的新春游園活動讓這里的香山景區游人如織,日均游客量是去年同期近3倍。春節期間,邂逅非遺,體驗國潮成新風。
多彩貴州百姓大舞臺非遺周末聚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場活動在多彩貴州文創園舉行。多彩貴州百姓大舞臺非遺周末聚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場活動開展,為期兩天。當天,現場首先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還為其進行授牌。《貴州省第五批省級
當日,第三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萬達小鎮開幕。7月21日,游客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萬達小鎮觀賞“南海醒獅”表演。當日,第三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萬達小鎮開幕。當日,第三屆
(記者魯婧)《仡佬蹦蹦鼓》《木葉聲聲》《苗族飛歌》《布衣情韻》……5月14日晚,在第二屆中國丹寨非遺周來臨之際,“2021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走進丹寨,為觀眾獻上一場充滿民族特色的非遺表演。據悉,“2021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將持續表演到1
會上,介紹黔南茶文化歷史及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此次,“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將進一步提升都勻毛尖茶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