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天津6月12日電(記者劉茜、陳建強)12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簡稱“非遺學科”)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寄出。
如果說非遺學科的設立標志著我國非遺人才培養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有了一條“快車專線”,那么隨著第一批“車票”的發出,這條“快車專線”將為我國非遺科學保護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研究型和管理型兩方面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2021年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天津大學設置全國首個非遺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作為培養我國首批非遺學科碩士生的試驗田,現已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非遺教研方式。
對于非遺學科碩士生的培養,院長馮驥才尤其重視田野教育:“田野是非遺學最重要的工作場域和方法。只有具備深厚的田野功力,才能與民間文化共命運。”為增加學生的田野實踐機會,并將教學與地方文化現實的需要相融合,該院正在傳統村落遺產資源豐富的浙江西塘和木版年畫最重要的產地天津楊柳青,分別籌建實踐基地。
馮驥才還注重審美教育:“民間文化都是以審美形式表達出來的,只有懂得非遺源自民間生活和情感的原生態的美,才能產生對文化的熱愛和責任感。”該院收藏了大量民間藝術珍品,并在籌建新的博物館,將為學生提供優越的非遺審美教育條件。
為做好學生的入學和培養工作,天津大學緊鑼密鼓做了大量準備。一支教學與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已經組建起來,并成立了非遺學科的教研中心。會聚全國專家學者的學術委員會和教材編寫委員會已經建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教材”正在加緊編寫,一整套專業課程的建設已經展開,培養方案也已基本確定。
據了解,天津大學培養的非遺學科碩士生為全日制,基本學習年限為2.5年,計劃在3年內招收30名研究生。已錄取的首批7名學生均為擇優遴選的推免生。
據介紹,非遺學科是文化遺產研究的分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事象及其歷史、風俗、審美方式、價值體系、傳承人群以及科學保護、傳承和發展為研究對象和內容,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混融交叉,集理論研究、田野調查、保護與管理等于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旨在多方探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法律保護之路,也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接著,西安交通大學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劉麗娜從非遺法律風險、非遺創作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法律見解。
2、本平臺上市非遺藝術品的大宗線下交易適用本細則;5、轉讓申請:申請雙方提交《絕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交易平臺大宗轉讓申請表》(見附件一);
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207人確定為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