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非遺”)大國。目前,中國已擁有42項聯合國非遺名錄項目,是擁有世界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 一位傳統手工藝人曾這樣說過:“我們是靠手來記憶的。”令人遺憾的是,這些世代相傳的老手藝正隨著傳統手工藝人的老去而逐漸被人
川劇變臉是如何實現的? 如何將簡單的木片變成精美的漆器? 深受歡迎的彝繡到底難不難? 他們有話要說! “熊貓與少年”再度出發,在研學和研旅之中,深度體驗了四川非遺的魅力。從成都到大涼山,少年們將自己的足跡鐫刻在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全新改版升級
刺繡,是民俗藝術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珠,而品類繁雜的刺繡中,涼山彝繡以其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特性獨樹一幟。作為很多彝族婦女從小就會的手藝,彝繡走過了上千年的歷史,成為涼山非遺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民族符號。近年來,隨著彝繡的保護性開發利用,彝繡從一種手藝變成了一門
19日,“彝韻霓裳 越西印象”彝繡衍生新品發布會在北京時裝周上舉行。80余款具有鮮明彝族刺繡特色的服裝、服飾、箱包等產品亮相。產品設計參考彝族服裝、銀飾、漆器以及彝族建筑上的傳統紋樣,由千位越西繡娘手工刺繡完成,為觀眾呈現彝族文化的視覺盛宴。 舞臺上,
為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推動涼山非遺特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幫助涼山非遺走出去、活起來,4月18日至22日,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機關黨委書記王勇、非遺科科長姚永梅的帶領下,在各相關縣(市)文廣旅局的支持下,負責“成都手作”運營的四川省老伙
原標題:楚雄彝繡,指尖上的非遺! ◇繡品變產品,讓楚雄彝族自治州5.7萬彝繡繡娘,實現人均年收入2萬~4萬元 ◇從2012年的0.2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2億元,楚雄州的彝繡產值讓秀場變市場 ◇繡片變名片,使古老彝繡走出偏遠山溝,走上了紐約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等
原標題:指尖上的非遺!楚雄“繡”出彝家新名片 ◇繡品變產品,讓楚雄彝族自治州5.7萬彝繡繡娘,實現人均年收入2萬~4萬元 ◇從2012年的0.2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2億元,楚雄州的彝繡產值讓秀場變市場 ◇繡片變名片,使古老彝繡走出偏遠山溝,走上了紐約時裝周、
近年來,南華縣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自信,擦亮文化瑰寶,讓民族民間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非遺’作為地方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寄托著一種濃濃的鄉愁,我們一直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抓好傳承與保護工作,盡全
五千年歲月的洗禮五千年情感的積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韻情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傳承《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普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門類之傳統技藝,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
涼山觀察 江藝 四川在線記者 何勤華極具創意的非遺作品,色彩鮮明具有彝族特色的設計……通過身穿彝族傳統民族服裝模特的展示,一件件獨具匠心的作品將涼山非遺文化呈現在大家面前。4月7日,首屆涼山非遺創新設計大賽屆決賽現場,觀眾連連稱贊,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為弘揚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