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接觸和拜訪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驚艷于各種不同的技藝、民俗偉大傳承的同時,也越發的覺得要多元化保護非遺的必須要行。身邊的很多年輕人認為非遺就是一些傳統甚至是老土的寫在課本里的東西,認為非遺很高尚卻也不接地氣。但現實中的非遺,隨著官方的重視、現代消費
“非物質文化遺產”漢語簡稱“非遺”。這個概念出現和形成時間并不長,它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1998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中,出現了“非物質遺產 ”的術語;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
近年來常常看到這個詞兒——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為非遺。 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第2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其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
展示非遺魅力,激發文旅活力。1月 13 日,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導下,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與中國銀行太原并州支行攜手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就未來雙方共同推廣非遺文化,鑄就文旅服務品牌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由太原市文化和旅
首先,從傳承主體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是由人類創造的。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技術、技藝,沒有“人”它是不可能傳承的,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人”。有人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兩種,一種是有傳承人的,一種是沒有傳承人的。我聽了以后覺得很奇怪,
封面新聞記者蘇定偉 1月8日,“我們的節日春節文化論壇”在四川閬中舉行,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中國春節文化的起源和文化符號。成立春節文化研究聯盟,發布“閬中倡議”,將“中國傳統春節文化及相關習俗”納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魯南《人燈舞》的歷史淵源 《人燈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從流傳情況和現在的表達形式與道具特征來看,《人燈舞》的起源可以說是歷史悠久,它從商周時期儺(nuo)文化分支而出。從商周《人面舞》到唐宋《祭祀舞》再到明清《人燈舞》,已有幾千年歷史。魯南《人燈舞》表
張家界陽戲,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 明末清初,八楚文化藝術、民間音樂歌舞以及湘鄂渝黔邊區少數民族文化為張家界陽戲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那時的永定十三都(今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子埡鎮犀牛潭一帶)還只
在兩千多年以前,先祖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和天文物候的變化節律,將太陽周年劃分為基本等長的24個時間段落,設立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 它不僅指導著古人的傳統農業生產,如今更深刻影響著數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節律。 二十四節氣包含了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