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市下屬有個小鎮名叫蝦子,這個小鎮上有兩樣東西,火遍中華美食林,一是羊肉粉,二是辣椒。遵義的羊肉粉全國有名,起源蝦子鎮,來到小鎮上,就會發現滿大街都是賣羊肉粉的小店。 茍四鮮羊肉粉是本地人經常光顧的一家老店,店里掛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銘牌,還有金牌名
巧奪天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技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規
由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舉辦的“2020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日前發布,20個優秀案例從179個案例中脫穎而出。不久前,作為優秀案例之一的貴州丹寨小鎮舉辦了中國非遺周,主題正是“非遺進景區”。 圖說:觀摩貴州的苗繡,已成網紅打卡節目 新民晚報記者 唐
面對一根根天然質樸的竹子與一綹綹薄如紙片的竹篾,楊杜娟的心中總會涌上一股激情,她覺得:每一根竹子所承載的價值與重量,都與一份悉心付出有關,每一綹竹篾都有一份感情,她們是那么的嬌嫩、可愛、純潔,伴隨著自己繁雜的日常生活。既定選擇,吾心無悔,如此這般,枯燥的日子
編者按: 進入“中國十大竹鄉”之一的貴州省赤水市,竹葉伴隨著清風瑟瑟作響,放眼望去,漫山皆竹,滿眼皆綠。楠竹、慈竹、斑竹等多種竹類郁郁蔥蔥,132.8萬畝的竹林地為竹編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非遺“赤水竹編”培訓基地里,竹絲扣瓷、竹編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1990出生的楊昌芹是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在她看來,赤水竹編不僅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同時也讓她通過竹編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上千人就業,其中很多是貧困留守婦女。如今
在2018年央視春晚黔東南分會場,有這樣70名姑娘,僅著裝就用了4個多小時,穿上后需頂著三四十斤的服飾進行排練。她們不敢輕易晃動,因為穿在身上的衣服是姑娘出嫁的嫁衣,從出生起她們的媽媽就開始為她們準備,每件衣服和銀飾都充滿了家人對姑娘的愛與祝福。 而在除夕當晚
20世紀60年代末,那時的李珍霞才5歲,她夢想著能擁有一把漂亮的紅色油紙傘,就像奶奶家隔壁作坊里的油紙傘一樣好看。但在當時,這對她來說有些遙不可及。 10歲時,家門前路過一排接親隊伍,她看到苗族新郎身后的親屬們舉著六把紅色的油紙傘。這一幕同樣觸動了她,令她神往
2019年6月7日至7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國家圖書館承辦的“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二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在國家圖書館開展,貴州省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等7個國家級非遺優秀記錄成果入選展映,是全
圖為張福高一家在捏制兔子。 何明珠 攝 中新網貴州平塘1月24日電 (何明珠 林雪香 周燕玲)燕舞新春,兔年吉祥。新春佳節之際,貴州省平塘縣牙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福高一家四代同堂,一起用陶土捏制各式各樣的萌兔慶賀新春,祈禱新的一年,國家繁榮富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