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陶媛 張慕琛)體驗彝族(撒尼)刺繡、觀看京西皮影戲、定制扎燕風箏……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上,一些極具特色的非遺展示和文創作品吸引參觀者頻頻打卡,成為各大展區的人氣榜單。“非遺+”也通過跨界融合的形式,讓傳統工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文、圖 如何讓年輕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一勺一溫情,感受唇齒之間的佳節氛圍;一布一年華,體驗老布背后的人文情懷......元宵佳節來臨之際,在松江區葉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年輕人在活動中品嘗上海風味的手工湯圓,感受松江非遺老布背
瓶窯陶藝館。 張煜歡 攝 中新網杭州6月6日電(張煜歡 王蒙)近年來,有著中國特色的潮流文化開始大熱,被人們稱之為“國潮”。如今,構成“國潮”的元素變得更為多元,“非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成為年輕一代的中國記憶。 努力在傳
在這個信息炸裂的時代,我們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少,得到的信息卻越來越多,這導致我們沒有辦法去分辨事物的真假,在迷茫中,在煎熬中我們度過了噩夢般的2020年,2021年是整個世界的開端,在2020年中你收獲了什么?你又失去了什么?2021年的到來了,如果讓你給20
涂國佳在編織畬族彩帶章村鎮供圖中新網湖州9月16日電(施紫楠王豆豆)一個織帶架,綁上幾十根五彩絲線,一塊削尖的竹片,一挑一撥穿插其中,獨具畬族特色的彩帶在一雙巧手中漸顯雛形。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章村鎮郎村村文化禮堂內,涂國佳正在教授當地婦女畬族彩帶編織技藝。
涂國佳在編織畬族彩帶章村鎮供圖中新網湖州9月16日電(施紫楠王豆豆)一個織帶架,綁上幾十根五彩絲線,一塊削尖的竹片,一挑一撥穿插其中,獨具畬族特色的彩帶在一雙巧手中漸顯雛形。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章村鎮郎村村文化禮堂內,涂國佳正在教授當地婦女畬族彩帶編織技藝。
原標題:指尖上的非遺!楚雄“繡”出彝家新名片 ◇繡品變產品,讓楚雄彝族自治州5.7萬彝繡繡娘,實現人均年收入2萬~4萬元 ◇從2012年的0.2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2億元,楚雄州的彝繡產值讓秀場變市場 ◇繡片變名片,使古老彝繡走出偏遠山溝,走上了紐約時裝周、
原標題:手工匠人堅守指尖上的非遺 申子堂仔細選擇適合做竹編的簞竹。 申子堂將竹子加工成竹條。 申子堂將準備好的竹條編織成竹籮。 作為非遺傳承人,申子堂希望將竹編技藝保護好、傳承好。 近年來,陽西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越來越多隱藏在民間的手
原標題:楚雄彝繡,指尖上的非遺! ◇繡品變產品,讓楚雄彝族自治州5.7萬彝繡繡娘,實現人均年收入2萬~4萬元 ◇從2012年的0.2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2億元,楚雄州的彝繡產值讓秀場變市場 ◇繡片變名片,使古老彝繡走出偏遠山溝,走上了紐約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等
為鞏固提升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文景街道綜合文化中心以活動為載體,在北京環球度假區員工公寓(啟夢苑)開展“相約環球”系列活動。 一團面把生活捏成一首美妙的詩。9月21日,文景街道綜合文化中心開展非遺面塑制作活動,特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