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手工匠人堅守指尖上的非遺
申子堂仔細選擇適合做竹編的簞竹。
申子堂將竹子加工成竹條。
申子堂將準備好的竹條編織成竹籮。
作為非遺傳承人,申子堂希望將竹編技藝保護好、傳承好。
近年來,陽西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越來越多隱藏在民間的手工技藝被充分挖掘出來。其中,織篢竹編技藝今年被列入陽西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一項堅守在指尖上的非遺項目,織篢竹編有著百年的傳承發展歷史。
在織篢鎮聯安村,郁郁蔥蔥的簞竹布滿整個村落,成為了竹編手工匠人首選的材料。已經有著40多年竹編經驗的村民申子堂,世代以竹編維生,這項流淌在指尖的技藝也得以傳承下來。作為非遺傳承人,申子堂對制作竹編早已了然于胸。據他介紹,從竹子變成竹編制品需要經歷采竹、破竹、編竹三大步驟,每一道工序皆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技巧。
“我學習竹編已經40多年了,以前竹器市場旺盛的時候,我一天可以編織8到10個竹籮。”申子堂表示,自己現在手腳雖然不如以前利落,但一天也能織兩三個。
與其他竹編不同的是,織篢竹編在編織過程中更加注重對籮筐的按壓力度和竹篾與竹條的連接性,這樣編出來的竹籮可承重100多斤重的谷物,實用性極強,常常吸引周邊地區的人前來采購。
據了解,在20世紀80年代,陽西竹編囊括眾多生活用具,竹器市場非常旺盛。每逢織篢圩日,擺賣竹器的可以布滿好幾條街。后來,由于塑料工業的興起,竹器漸為塑料制品所替代,織篢的竹器生產規模越來越小,竹編技藝的傳承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我爸爸那一輩的手藝人熟悉所有竹器的編法,包括竹籠、簸箕、竹兜、竹蓋、竹刷等等。但我這一代就很少人去學了,只會編籮。”申子堂介紹說,以前村里會編籮的人最多可達100多人,但現在只有三四人。
針對織篢竹編技藝項目傳承所遇到的問題,陽西縣相關部門將對非遺技藝的傳承進行立項,并提供資金與管理上的支持,進一步擴大傳承隊伍,提高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作為傳承人,我會繼續保護好這門手藝。”申子堂說。
文圖:馮曉瑜 赫鵬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下一篇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
一群孩子在寧波植物園鐘觀光科普館,通過古建筑中的老物件深入了解植物元素在建筑中的文化內涵,并體驗了一番有趣的傳統拓印技藝。”活動伊始,高級工程師、自然體驗引導員胡勇老師引導孩子們進入古建筑植物文化的世界。”鄞州區非遺館傳拓傳承工作室邵宏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