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1月30日電(戴文昌)在民間手工藝的浩瀚海洋中,蛋雕藝術是一種脆弱的藝術,也是近幾年逐漸興盛起來的小眾非遺代表。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
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一間教室內,伴隨上課鈴的響起,學生們進入到充滿藝術韻味的手工藝課程中,只見學生們神情專注地坐在工作臺前,右手持鉆,左手扶著蛋殼,不停變換角度……
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戴文昌 攝
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這門課程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更讓他們在創作中找到了樂趣和自我表達的途徑。正在課堂上學習蛋雕技藝的學生尹蘋蘋說,在每一次精美的蛋雕作品中,表達著對于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也蘊含著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熱愛。
蛋雕藝術是一種融合了繪畫與雕刻精髓的工藝,它以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等雕刻手法在飛禽類蛋殼上呈現出各種精美的圖案。無論是風景如畫的田園風光,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無論是抽象的圖形創意,還是具象描繪的細膩情感,蛋雕藝術家們用一把雕刻刀,在小小的蛋殼上盡情創作,演繹出千變萬化的精美畫面。
圖為大學生在學習蛋雕技藝。 戴文昌 攝
對于蛋雕進入大學課堂,學生和校方反應積極。學習蛋雕技藝的大學生鞏泳宏表示,蛋雕藝術為他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藝術領域,讓他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完美的結合點。
鞏泳宏表示,蛋雕藝術也成了他們交流和分享的平臺。他們在一起學習、探討,互相啟發和鼓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更在藝術的道路上共同成長。
圖為蛋雕課程教師楊星國展示蛋雕作品。 戴文昌 攝
“傳統非遺進入課堂無疑為傳統手工藝注入新的活力。”蛋雕課程教師楊星國認為,蛋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又充滿魅力的藝術。同時,引入蛋雕藝術也有助于提升學生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副校長宋元文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蛋雕課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它將會成為一種嶄新的藝術潮流,引領著年輕一代探索更多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同時,蛋雕藝術也將會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實,小眾手工藝進入大學課堂也引發了各界對傳統手工藝的關注和討論。
圖為蛋雕作品展示。 戴文昌 攝
甘肅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孟子為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傳統文化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機遇。而蛋雕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大學課堂上找到了出路,既是創新之舉,也為非遺傳承和保護提供了思路。
不少手工藝從業者將其看作是現代社會對于民間工藝重視的體現。在社交網絡上,不乏有“在追求個性和多樣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產生濃厚興趣,這為蛋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蛋雕藝術的精致和細膩也恰好符合了現代人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等相關評論。(完)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一、景泰藍藝術博物館:指尖上的流轉,從宮墻走向民間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藝村,一座以非遺竹編藝術品為生的網紅村誕生于此,向往來客介紹著竹編的魅力。作為海南島最早定居于此的民族,黎族女性憑借非遺文化黎錦技藝,以一雙手,織出了平安吉祥。
蘇繡 Suzhou Embroidery蘇繡小眾非遺文化,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小眾非遺文化的總稱,為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蘇繡起源于蘇州,是四大名繡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鎮湖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蘇繡中的八成產品來自鎮湖鎮湖山清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