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為薛籽女(左二)的面塑吸引外國友人。 薛籽女供圖 (新春走基層)內蒙古非遺“鬧”元宵:用最傳統的方式過最傳統的中國年 中新網呼和浩特2月4日電 題:內蒙古非遺“鬧”元宵:用最傳統的方式過最傳統的中國年 中新網記者 張瑋 今年元夜時,月與
記者 國曉寧 “這里充滿了中國傳統味道,街道兩旁的商鋪和花燈很有節日氛圍,游客也很多,我非常享受這次經歷。”2月3日,在東阿阿膠城參觀游覽一番,來自坦桑尼亞的蘇子墨拿著福兔造型的棉花糖,用中文興致勃勃地表達著自己的欣喜。 當天上午,由聊城市委宣傳部
□ 記者 張錚 孫江鋒 實習生 陳夢豪 核心提示 廟會既是民間藝術的滋生地,又是它的孵化器。 人們在廟會上可以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演出,如踩高蹺、扭秧歌、舞獅子……今年春節期間,我市組織發動上百家非遺項目,從1月6日至2月10日,舉辦許昌百家
編者的話: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七屆常會上,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類需要和諧共處,需要優雅詩意的棲居,中國
Chinese traditional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officially recogn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
原標題:慶陽刺繡:指尖開出非遺花 輕抬柔夷慢拂指,一針一線繡世界。中國人講究世代傳承,就像川流不息的黃河在無聲的歲月中,孕育出生生不息的生命。 在慶陽,刺繡這一門手藝也如同河流般,在無數慶陽傳統手藝人的手中流傳著。 提起刺繡,人們自然會想到蘇繡、湘繡、蜀繡
原標題:魅力陜西行|非遺大放新光彩:彬州民間刺繡 彬州民間刺繡代表著彬州勞動群眾的聰明才智,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過年豐富多彩的“刺繡”給彬州兒女帶來了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更承載著古老彬州的深厚歷史文化積淀。今天,小編帶您聊聊非物質文化遺產——彬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210/27/0aa4e215-fb57-4c0c-916a-73e4fba9022a/transcode_31828185-931a-9760-1c8d-6d3a5180.mp4
19日,“彝韻霓裳 越西印象”彝繡衍生新品發布會在北京時裝周上舉行。80余款具有鮮明彝族刺繡特色的服裝、服飾、箱包等產品亮相。產品設計參考彝族服裝、銀飾、漆器以及彝族建筑上的傳統紋樣,由千位越西繡娘手工刺繡完成,為觀眾呈現彝族文化的視覺盛宴。 舞臺上,
大約7000年前,也就是古埃及人還沒有建造金字塔的時候,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這便是絲綢的雛形。 此后,絲綢織品技術一直被我們所壟斷,并通過綿延的駝隊不斷外溢傳到西方,這就是后來的絲綢之路。 經由絲綢之路,我們向西方運輸的不僅有絲綢、茶葉和瓷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