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魅麗文化使者非遺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作者:陳飛彩彭楊賀
為積極響應國家“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匠心精神”的號召,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師生用英語講述浙江非遺故事,探尋共同富裕背景下非遺文化發展與創新路徑。
今年6月以來,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魅麗文化使者非遺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浙江各地,開展“尋指尖非遺敘浙江故事”的魅力文化探尋之旅。
巧手“棕編”,魅力文化
6月25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向諸暨棕編代表性傳承人壽新燦了解到諸暨棕編主要分“棕葉編”與“棕皮編”兩大類,最初用于制作成蓑衣充當雨具,但為了將棕編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也能煥發生機、不斷弘揚傳承,壽老先生對其進行了創新、改良,將其制作成各式各樣的工藝品,不論從棕編的技法,還是用途方面都有極大的改變。
魅力武術,“趙家拳棒”
6月27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拜訪諸暨市趙家拳棒武術協會會長何夫明,了解到了趙家拳棒源遠流長的歷史。趙家拳棒起源于唐末宋初,以實戰應用、保家衛國為主要目的,宗族血脈為主要傳承途徑,在千年歷史中不斷發展,窮盡幾十代武師的智慧,糅合了各家之所長,最終形成了龐大的武術體系,被評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何老師在保留好傳統根基的基礎上,將其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武術文化,編排了八節有聲武術體操,行云流水、步穩勢烈,成為諸暨市趙家鎮中心小學非遺拳術特色課堂內容。
次塢打面,愛心奉獻
7月1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杭州市“融愛星面館”進行參觀學習,并采訪了第三代次塢打面傳承人俞科弟和浙江省海亮融愛心智障礙人士就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據俞師傅介紹,傳統打面的口感較硬、湯汁少、重油,但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重視程度日漸增加,俞老師對打面進行了創新改良,確保打面勁道的同時,改善面的硬度,使麥香味更加濃郁。“融愛星面館”負責人喬女士介紹面館以海亮集團“既講企業效益,更求社會功德”為理念,通過就業實體項目將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殘疾人的就業有機結合起來,為心智障礙人群提供系統的職業培訓和就業支持,探索出了一條輔助“殘障”人群實現就業夢想、自立更生、共同富裕之路。
百年打面,初心堅守
7月3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紹興市次塢村“俞先有百年打面店”對次塢打面第五代傳承人倪關培先生進行了采訪。倪先生向實踐團成員講述了有關打面的故事。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在未稱帝之前,征戰南北,而當他平定南方割據勢力陳友亮后,班師回應天府的途中,在諸暨一小面攤附近吃了一碗面,由此朱元帥便被次塢打面所折服,從此次塢打面就出了名。倪師傅向實踐團成團講述了打面過程以及面食種類等內容,并傳授了打面技巧,讓實踐團成員們親身參與打面燒制過程,沉浸式體驗和感受打面的功力與魅力。
刀畫之魅,諸暨之美
7月5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諸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參觀學習并采訪刀畫傳承人俞福均。據俞先生介紹,諸暨刀畫起源于明末清初,隨著近現代油畫的不斷發展演變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繪畫藝術。刀畫的創作素材主要來源于自然,以山水畫為主,刀畫創作需要先在油布或畫紙上涂抹油彩,之后用特殊的畫刀通過推、刮、擦、點、拍等刀法進行創作。刀畫的技巧重點在刀工,刀刀有章、刀刀見法,只有精湛的刀法才能使畫作達到理想的效果。目前刀畫廣泛運用于家庭、飯店、商場等公共場所的裝飾,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裝飾價值和收藏價值。其特點是作畫速度快,易學易推廣,市場前景開闊,為群眾提供視覺享受的同時開辟了一個新型的創作學習領域,是暨陽繪畫藝術的又一道亮麗風景線。
“線”牽世代,“獅”傳四方
7月8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諸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采訪線獅代表性傳承人朱國祥。朱師傅為團隊成員們講述了線獅的起源、發展及表演。起源于宋末元初,當時由于戰亂,趙氏楊氏兩派避居草塔,彼此爭斗,后平息爭斗并以線獅舞表演展現睦鄰友好。自此,線獅傳承下來。之后,朱師傅詳細地展示了線獅跳、抖、扭等的舞蹈動作。朱師傅動作嫻熟,表演精湛。朱師傅邊展示,邊強調舞好線獅的關鍵在于團隊成員之間的互相配合,只有配合默契,抖獅才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線獅之“線”牽世代,相信在像朱師傅這樣堅守初心的文化傳承人們的努力下線獅一定會“獅”傳四方。線獅表演象征著吉祥如意,凝聚了藝人的智慧,蘊含“合作、團結、和諧”的文化內涵。
下一步,“魅麗文化使者非遺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會將各地采訪了解到的所有故事內容通過英語的方式講述出來,并做成視頻進行宣傳,真正用專業所學講好非遺故事,講好浙江故事,讓非遺文化源遠流長,在新時代綻放異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希望通過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可以讓同學們在了解浙江非遺文化發展史和傳承情況的同時,能夠對“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內涵有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踐行到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自信自強、實干篤行、奮發向上,為弘揚中國文化貢獻青春力量”,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魅麗文化使者非遺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負責人何芳說道。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下一篇
“班春勸農”發源于遂昌,是我國傳統農業文明中的迎春文明表現形式。事實上,“班春勸農”得以煥發活力,離不開遂昌長期以來對傳統農耕文明的宏揚,以及對“班春勸農”人類非遺品牌的打造。
新華社杭州2月24日電(記者方列)記者從浙江省臺辦獲悉,應臺灣南投縣邀請,2月20日至24日,由浙江省三大非遺項目——長興百葉龍、永康九獅圖和金華婺劇組成的“詩畫浙江”燈彩藝術表演團,在當地鄉鎮進行巡演,受到民眾持續關注和熱捧。
此次非遺節還融入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賽龍舟。濮院鎮文體站站長鐘昕烔表示:“這是我們第七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通過在端午節舉行這樣的活動,我們希望能夠給予民眾更多體驗機會,讓民眾能夠更好地去觀非遺、品非遺、玩非遺,共同營造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傳
2月2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里商鄉的一名小朋友參加里商仁燈元宵巡游。當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里商鄉舉行2023元宵節花燈巡游,為當地山鄉增添了熱鬧的元宵氛圍。2月2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里商鄉的村民參加里商仁燈元宵巡游。當日,浙江省杭州市淳
非遺瑰寶,凝聚著千年的智慧與靈魂,邂逅了英語這一溝通使者,共同構筑起穿越時空的文化橋梁。它不僅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體驗到了傳統體育那跨越千年的獨特韻味,更在他們幼小的心田播撒下了對傳統文化保持熱愛與尊重的種子,讓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在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