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甌古國,永嘉舊郡。
溫州,一座有著5000年魚耕文明史,2200年城市發展史的悠悠古城。在這座古老的小城里,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厚重的歷史人文,豐富的文化遺產書就了絢爛的甌文化詩篇,傳承千年,生機盎然。
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風格獨特
溫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風格獨特、地域色彩濃郁,猶如一座絢麗多姿的民間文化大觀園。其中,入選人類非遺項目的有4項,入選國家非遺保護項目的有35項,入選省級各保護項目的有136項,入選市級非遺保護項目的有700 多項(截止 2014 年)。民間文學類項目包括傳說、故事、歌謠、諺語、俚語等,代表性項目有劉伯溫傳說、張閣老傳說、高機與吳三春傳說、海洋動物故事等。
人類非遺項目:永嘉昆曲
人類非遺項目: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
平陽東岳觀道教音樂
傳統音樂、舞蹈節奏輕快,富有特色
傳統音樂類項目有節奏輕快、富有特色的民歌,如《叮叮當》、《對鳥》;有民間“吹打”,如洞頭的《龍頭龍尾》、平陽的《集錦頭通》;還有宗教音樂,如已經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的平陽東岳觀道教音樂和蒼南道教正一派科儀音樂。
傳統舞蹈類項目包括模擬動物舞、民間燈類舞、古代練兵舞、人物化妝舞等各種舞蹈,代表性項目有瑞安藤牌舞、洞頭貝殼舞、泰順碇步龍舞、永嘉的踏八卦和定位,以及各地的舞龍、舞獅。這些傳統舞蹈陣勢多變,步伐輕快,隊形流暢,場面熱鬧。
瑞安藤牌舞
泰順矴步龍舞
戲劇傳統深厚,劇種豐富
溫州是南戲的發源地,戲劇傳統深厚,觀眾基礎好,其傳統戲劇類項目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席之地。溫州傳統戲劇至今還活躍在舞臺上的有永昆、甌劇、和劇、高腔、八仙戲、木偶戲、越劇等,其中永昆列入人類非遺項目名錄,甌劇、木偶戲等 5 個劇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包括鼓詞、蓮花、花鼓、參龍等,其中溫州鼓詞最有代表性,目前有 100 來位傳承人,每年演出1000多場次。
甌劇
木偶戲
鼓詞
蓮花
傳統體育類項目以溫州南拳為代表,溫州南拳發源于民間,扎根于民間,幾百年來深受廣大民眾喜愛,至今依然保持著蓬勃的活力。傳統醫藥項目以“正骨療法”“骨傷療法”和“中醫藥文化”為典型。
民俗活動特色鮮明,溫州百工精彩絕倫
溫州的民俗類非遺項目也獨具特色。溫州三面環山,一面靠海,長期以來交通閉塞,對外交流不便。在封閉的環境中,許多古老的民間習俗代代相承,并保持著原生形態和鮮明的區域特點。元宵抬閣、攔街福、端午龍舟競渡等節慶習俗以及湯和、陳十四等民間信俗,都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且獨具一格。
在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最突出、最精彩的還是“溫州百工”——傳統美術類和手工技藝類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溫州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有150 多個品種,這在全國也屬罕見。正因為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積淀深厚,品類繁多,內容豐富,技藝精湛,溫州獲得了“百工之鄉”的美譽。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商周時期,溫州的工藝美術就已萌芽。諸如玉石雕刻、青銅制作、陶藝、編織工藝等,都可以從考古發掘中找到物證。東漢晚期,溫州已能燒制青瓷和黑瓷。至晉代,甌窯所產釉色淡青、晶瑩潤澤的“縹瓷”,倍受青睞。唐宋時期,尤其是南宋,溫州經濟文化迅猛發展,民間工藝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漆器、彩塑、刺繡、磚雕、木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開元年間,溫州所產的綿和纻布,成為地方土貢。宋代溫州的漆器制作精致,品種多樣,作為商品流通全國,并遠銷海外,北宋都城開封、南宋都城臨安,都設有專賣溫州漆器的店肆。
蒲岐抬閣
湯和信仰
藍夾纈
20 世紀 60 年代,在溫州城南郊的白象塔出土了約 1000 多件文物,其中有大量宋代泥塑彩繪的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伎樂和供養星像。這些作品線條飄逸,造型精巧,讓人贊嘆不已。
發繡
明清時期,溫州民間工藝美術的品種更加豐富。明代,溫州的竹絲燈是朝廷貢品,甌綢技藝已經開始傳播到外地。清代,金屬工藝、泥塑、紙扎、米塑、彩石鑲嵌、竹絲鑲嵌、編制工藝、彩燈、工藝傘扇等制作精巧,盛極一時。
近現代以來,溫州民間工藝美術的生存環境有所變化。1922 年,黃起文在墨池坊創辦綺文女工社,雇女工500多人,制作挑花布,年產 5 萬多套,產值 15 萬銀元。這一時期的編織業、紙傘業也非常興盛。1926年,溫州紙傘獲得美國費城賽會一等金獎;1927 年,紙傘產量達到200多萬把。
樂清龍檔
改革開放后,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溫州藝人努力融合現代審美情趣,創作具有時代氣息的新作品,讓傳統民間工藝美術重煥生機。在一批老藝人和工藝美術大師的帶動下,溫州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人隊伍不斷壯大,甌繡、甌塑、黃楊木雕、細紋刻紙、發繡、彩石鑲嵌、竹絲鑲嵌、石雕、米塑、夾纈、首飾龍、龍檔等一大批非遺項目都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黃楊木雕
樂清黃楊木雕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并稱“浙江三雕”。近代以來,大師輩出,朱子常、王鳳祚、葉潤周、陳志云、王篤純、高公博、虞金順、虞定良、王篤芳、葉萌春等名家,都為黃楊木雕的藝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吳堯輝、鄭寶成、牟湘波、葉華春等一批青年才俊嶄露頭角,多次獲得國家級大賽的金獎,其作品也被各級博物館收藏,并經常代表國家赴海內外進行展示和表演。
甌塑
被人譽為“東方立體油畫”的溫州甌塑,俗稱油坭塑,由漆器藝術中的堆漆工藝發展演化而來,可用作建筑浮雕、壁畫、裝飾圖案等,具有廣闊的市場。近年來,甌塑代表團曾赴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展覽和藝術表演,受到高度贊譽。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會場、杭州雷峰塔等國內文化建筑,都采用巨幅甌塑作品作為陳列裝飾。
人類非遺項目:樂清細紋刻紙
作為中國南派剪紙的代表,樂清細紋刻紙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它以線條精細,刀法流暢為特點,可在細如發絲的線條上刻出上百種花紋圖案,精巧到了極至。陳朝芬、林邦棟、余忠漢、鄭元遜、盧發良、陳余華、林順奎等,都是細紋刻紙的名家,他們的作品屢獲大獎,成為藝術收藏珍品。
甌繡
作為中國六大名繡之一的甌繡,其歷史可上溯至唐代的錦衣。早期的繡品有神袍、戲裝、壽屏等,后來又擴展到刺繡山水、人物、走獸、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裝飾效果。它針法靈活多變、做工精細,色彩鮮亮,花色品種多達上千種,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彩石鑲嵌
彩石鑲嵌形成于明代,因其工序繁多,技藝要求高,用料名貴,一度瀕臨失傳的危險。近年來得以恢復,從業人員發展到 200 多人,作品也從過去的臺屏、掛屏等趨向大型化創作,更加恢宏大氣。
人類非遺項目:木活字印刷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積累的重要文化財富,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是現代人寄托鄉愁的精神家園。溫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豐厚,既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又承載著獨特的地方歷史文化內涵。作為“戲曲故里”、“百工之鄉”,溫州有義務、也有決心全面繼承、保護和發揚前人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口述歷史
微信上的口述歷史資源平臺
研究專論 書評書介 學術信息
溫州,一座有著5000年魚耕文明史,2200年城市發展史的悠悠古城。民俗活動特色鮮明,溫州百工精彩絕倫溫州的民俗類非遺項目也獨具特色。作為中國南派剪紙的代表,樂清細紋刻紙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作為“戲曲故里”、“百工之鄉”,溫州有義
米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米塑是溫州溫州非遺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溫州非遺項目,溫州捏制米塑的民間習俗宋朝時就已出現,有1000余年的歷史,它以煮熟的米粉團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種色彩精制成人物龍鳳花鳥走獸等工藝。介紹燈盞糕外皮原料
1、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位于溫州市燈盞糕甌塑甌繡細紋刻紙黃楊木雕這些溫州眾多散落于民間的“寶藏”承載著甌越土地千年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州非遺博物館,有望集中向廣大市民和外地游客展示溫州市開始籌建非物質文化。2、活動時間6月9號900
1、蒼南這座城市深厚溫州非遺體驗基地的文化底蘊使得它的文化得到溫州非遺體驗基地了很好的傳承,為了有效地讓社會群眾了解和體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在蒼南狀元公園內就開設有兩個非遺體驗基地,一個是點色剪紙體驗基地,一個是夾纈非遺體驗基地4點色剪
甌塑甌塑非遺溫州,俗稱彩色油坭塑,又稱“彩色浮雕”,是浙江溫州獨有非遺溫州的民間藝術,是溫州市獨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品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細合成為原料,運用堆塑技藝的手法,用于裝飾寺院廟宇門壁和民間嫁妝品,如梳妝盒以及家具漆。介紹麥餅是溫州的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