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花開,萬千非遺瑰寶薈萃。12月9日—12日,絲路拾珍——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舉行。本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以“千年絲路 璀璨非遺”為主題,集中展示15個國家(含中國)的116個非遺項目,其中包括16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84項國家級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是改造自然社會的智慧結晶,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基因。將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用心傳承好,對于賡續歷史文脈、弘揚中華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新時代青年干部當自覺傳承文化“基因”,做好非遺文化弘揚、守護、宣傳工作,讓非遺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絢麗光彩。
泱泱中華,文明博大。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國價值”、立足千百年傳統的“東方智慧”,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不忘本來方能開辟未來,讓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成為我們的行動自覺。要讓“久居深閨”的非遺實現“自我造血”,需要我們在當代環境下,“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憑借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技藝的生存發展與政策法規、社會期待相互適應、共同進步。要充分挖掘和盤活消費市場,充分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讓傳統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當代社會、走進群眾,以更好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非遺”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因其具有手手相傳、不可斷代的特有屬性,顯得尤其珍貴。這些珍貴的技藝絕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吸引群眾參與,才能有更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深入推進“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建設、非遺特色村(居)建設,深入挖掘、用好用活非遺資源,推動非遺代表性項目配套設施落地,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傳承保護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要堅持以人為本,凝聚好調動好發揮好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民族自豪感,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立場,堅定傳承“非遺資源人人護”的基因,增進非遺保護理念,積蓄依法保護智慧,激活非遺利用活力,營造良好鄉風民俗,惟其如此,才能讓“非遺”文化根系脈絡深深扎根于人民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永葆生機與活力,綻放出“盎然春意”。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在中華傳統非遺文化受到廣泛認可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任何一種非遺的誕生與發揚并非憑空而來,必須從時代風貌和生活萬千中尋得傳承與創新的交互點。要結合文化旅游,做好傳統傳承到現代保護方法手段的有效銜接,推動科技有效賦能,促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目標實現。要統籌建設、合理利用“非遺+生態+旅游”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堅持以示范帶全盤,擦亮非遺“名片”,打造展示展演、教育培訓、交流合作示范基地,鼓勵建設非遺就業工坊、實踐體驗中心,讓各地非遺項目、非遺精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讓非遺成果真正“活”起來。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讓我們將多彩非遺薪火相傳,展現傳統文化之美,共享保護發展成果,中華傳統非遺文化必將在新時代綻放絢麗光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1、非遺文化的精神與價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非遺文化的精神與價值,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