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2月24日訊 正月里,海陽市方圓秧歌隊的演員們沒閑著,他們載歌載舞,積極排練,為煙臺市非遺月的“秧歌進城活動”做準備。
在海陽市方圓街道的戲臺前,穿紅著綠的演員們扭得正歡。海陽大秧歌角色眾多,有樂大夫、花鼓、小嫚、丑婆等,多樣的角色設定給民間藝人提供了更多的表演空間,而民間藝人們也將自己的智慧運用其中,賦予了每個角色獨特的表演風格。
今年70歲的盛玉賓,是方圓街道東石蘭村人,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盛玉賓從事大秧歌中錮漏匠一角的表演已經有五十個年頭了。最初接觸錮漏匠一角,還要追溯到盛玉賓21歲那年。盛玉賓說:“俺村演秧歌,我就看著,以后俺村辦秧歌,我就接觸干這個去了。”
盛玉賓師從本村著名藝人顏明玉,自從接觸錮漏匠這個角色,就愛上了。不管多累他都堅持排練,而且還融入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采訪中,聊著聊著,盛玉賓就比劃著來上了一段:“表演最重要的是表情和動作,花樣都不一樣,你就像這一步過來完,我一翻身,兩個人一眨眼,鏘……”
錮漏匠與王大娘的故事,是大秧歌表演中最受歡迎的一對角色。傳說玉皇大帝的女兒私自下凡變成王大娘,錮漏匠是南天門土地神的化身,受玉皇大帝之命去凡間捉拿王大娘歸天。藝人們選取二人相遇后逗戲打鬧、互相周旋的情節,變成一段男女大膽求愛的舞蹈場景。幾十年來,盛玉賓刻苦鉆研,將錮漏匠表演得惟妙惟肖,也形成了幽默、風趣的風格。
如今,很多人都慕名找到盛玉賓,跟他學習錮漏表演,盛玉賓也樂而為之。盛玉賓說:“我是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我有責任把這一文化——海陽大秧歌傳承下去。”
秧歌非遺正月里,海陽市方圓秧歌隊的演員們沒閑著,他們載歌載舞,積極排練,為煙臺市非遺月的“秧歌進城活動”做準備。在海陽市方圓街道的戲臺前,穿紅著綠的演員們扭得正歡。盛玉賓說:“俺村演秧歌,我就看著,以后俺村辦秧歌,我就接觸干這個去了。錮漏匠
秧歌戲秧歌非遺的表演多在行進中或在廣場秧歌非遺,秧歌隊行進在一個較寬敞的廣場時,原地圍起一個“場子”,圍好后,有的秧歌隊會在場子中間由兩三個演員表演一些具有簡單情節詼諧幽默的小段子,久之“秧歌戲”誕生秧歌非遺了 秧歌戲形式比較靈活自由,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