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壤巴拉非遺藝術展在東莞市文化館正式開幕,展覽將持續至2月23日。作為“文化原鄉·福地壤塘——2025東莞行”系列活動之一,本次展覽是壤巴拉非遺傳習所歷年來在各地舉辦的文化交流展示的延續。
壤塘,又名“壤巴拉塘”,位于四川與甘肅、青海交界處,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覺囊唐卡、藏紙、壤塘土陶、藏醫藥、藏戲、藏茶等眾多燦爛的非遺技藝,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本次展覽的作品均來源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縣的壤巴拉非遺傳習所的年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包含唐卡、緙絲、刺繡、藏紙、銅雕、陶瓷等非遺藝術作品50余幅,同時融合藏香、藏茶、藏毯等文創,打造沉浸式藏式文化體驗場景。
南都記者了解到,壤巴拉非遺藝術展已走過成都、溫州、上海、杭州、北京、海南、澳門、東京、法國、潮州等城市,這是該展首次在東莞展出,也是壤塘縣與廣東地區合作的2025年首場文化宣傳與交流活動。
展覽本次落地東莞,源自壤塘、東莞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交流。壤塘縣在非遺傳承方面,以壤巴拉非遺傳習所為代表,通過充分利用美術、技藝等非遺資源,深入挖掘商業與產業化潛力,積極探索“非遺+”發展模式,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以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開幕式上,壤巴拉非遺傳習所代表性傳承人桑州作為代表發言,他表示傳習所秉承傳統工巧藝術精神,同時以開放的心態,邀請各地的匠人、藝術家和學者參與教學、研究和創作。作為年青的一代,將堅守好這份精神和責任。
東莞市文化館館長、東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黃曉麗表示,東莞市文化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著力推進非遺系統性保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此次壤巴拉非遺藝術展的舉辦,為東莞與壤塘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堅實的橋梁。以此為契機,推動兩地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共同守護非遺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采寫:南都記者 李曉藝 通訊員 魏璟君、姜娟、黃孟良、張奕詩
2月12日,壤巴拉非遺藝術展在東莞市文化館正式開幕,展覽將持續至2月23日。作為“文化原鄉·福地壤塘——2025東莞行”系列活動之一,本次展覽是壤巴拉非遺傳習所歷年來在各地舉辦的文化交流展示的延續。
非遺項目有昆曲鐵花鳳陽花鼓木活字印刷術麥西熱普福船等昆曲東莞非遺項目有哪些的伴奏樂器東莞非遺項目有哪些,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中堂槎滘魚絲面是東莞市傳統
各地非遺美食 廣東省小鳳餅 小鳳餅東莞非遺項目,即廣州人俗稱東莞非遺項目的雞仔餅,是廣式糕點之一,始創于清代咸豐年間它是用面團混合豬油及干果餡料烤制而成外層松脆,餅餡肥軟,具有香甜咸等多種滋味,是老廣州人飲早茶時最喜愛的。粵繡,又稱廣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