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茶境·巖骨花香3
《茶悅世界》正穿越一個又一個茶境。
我們穿越美好,探秘幽韻,傳遞愉悅。
親近“巖骨花香”,
一起感受大紅袍,
感受傳承的力量。
武夷巖茶區別于其它茶類,根本依據就是其生長環境。據說,抗戰時期,日本人曾經想方設法偷取了武夷巖茶的制作工藝,但是他們終究沒有能制作出自己的“武夷巖茶”。因為那紫紅色的丹霞巖石,任何人都搬不走。
生長茶樹的巖石
茶圣說好
陸羽《茶經》已經注意到:生長環境與茶葉品質的關系。茶圣說,茶之上者,生于爛石間。武夷巖茶的品質,為陸羽的判斷做了腳注。
武夷山正巖區的三坑兩澗,即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里,武夷巖茶的根須,緊緊抓住的,都是巖石。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吳宗燕說,那時的茶葉,絕對是種在巖石上的。據說,過去偶爾也會挑一些泥巴到山上的巖谷——例如牛欄坑。即使這樣,當時報茶樹,下邊的泥腳也不過一兩尺。因此,說武夷巖茶長在巖石上并不為過。
三坑兩澗不只是地表是巖石。坑澗兩側也是巖石。例如牛欄坑。順著天心寺后山的小路爬下去,兩壁是峭立的丹霞石石,形如銅墻鐵壁。東升西落的太陽,光線想多停留在這谷底,得學會折彎。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巖谷之下,少光照,多潮濕。這樣的環境,自然討好茶樹。
兩面是石壁壓過來,地表的泥土自然也不多。可以想象,夏季幾次大雨就足以沖刷掉那些泥巴。但是這樣的環境里,茶樹生長下來了。而且安了家。
余秋雨贊美普洱茶是長在泥巴上的藝術。而武夷巖茶則是巖石上長出的藝術。不過當地人比較謙虛,只說那是一種盆景里的茶。
茶圣都說好的茶葉,皇上當然羨慕不已。大紅袍于是成了“皇帝喝的茶”。
生長茶樹的巖石
呵護個性
武夷巖茶的神奇還很多。
能從石縫中生長出來,命應該很大、很硬,也自然有個性。所以武夷山的巖茶,在不同的地方,長出的都是不同的味。牛欄坑長出的號為“牛肉”,鷹嘴巖長出的號為“鷹肉”,馬頭巖長出的就是“馬肉”,還有“鬼肉”、“獅肉”、“豬肉”、“心頭肉”……近年武夷巖茶到處是“肉”。不同的“肉”,其味道也不一樣,所以這“肉”不只是巖石名號的游戲。
正巖、半巖、洲茶……三坑兩澗是核心,半徑向外擴展,不同巖區,不同品種,采摘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制作上的工藝復雜、程序繁多,武夷巖茶是最早的“多元化”茶葉。
大概就是這個多元,讓那些玩個性的文人,玩文藝的帝皇,早早就喜歡上武夷巖茶。
生長茶樹的巖石
有人守護
如果把巖茶比喻為一個人才,那么山場是他的出身標志,工藝是他的后天修為。兩都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的遺憾,都不足以成就最高端的茶葉;只有兩方面的遇合,才足以打造最奢侈的口感體驗。
誰家祖上擁有了武夷巖茶的某個山場,他也常常有幸傳承了武夷巖茶的制作技藝。正如非遺傳承人蘇炳溪之子蘇德發所說的那樣,武夷山人知道山場的價值,他們通過自己的工藝讓山場說話。
懂得珍惜的人,用上好的工藝制作,用上好的時光品味。于是武夷巖茶的制作技藝,就成了受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技藝的傳承人,就成了這些巖石的守護人。
正巖就那么大,好茶就那么少。茫茫塵世間,總有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你有幸遇見了武夷巖茶,別忘了對那些守護著巖石的制茶人,說聲謝謝。
文|預鑒
圖|茶悅世界、彝山蘭若
歡迎查閱《巖骨花香》系列:
1.心可通,茶可透
2.影子是時光的心
3.不可思議,長出茶葉的巖石
穿越茶境·巖骨花香3親近“巖骨花香”,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吳宗燕說,那時的茶葉,絕對是種在巖石上的。正如非遺傳承人蘇炳溪之子蘇德發所說的那樣,武夷山人知道山場的價值,他們通過自己的工藝讓山場說話。如果你有幸遇見了武夷巖茶,別忘了對那些守護著
7吳宗燕非遺傳承人吳宗燕,江西人。市級蘇炳溪劉國英游玉瓊黃圣亮劉峰王國興陳孝文吳宗燕省級王順民劉寶順 國家級葉啟桐陳德華劉峰非遺傳承人吳宗燕了解一下,非遺傳承人吳宗燕他做非遺傳承人吳宗燕的茶屬于火工輕非遺傳承人吳宗燕的高香茶#160 劉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