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發源于揚州、淮安。大多以江湖河鮮為主料,以頂尖烹藝為支撐,以本味本色為上乘,追求“和、精、清、新”的理念,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
揚州三頭是其中的代表作。所謂三頭即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清蒸蟹粉獅子頭。“三頭”充分發揮了淮揚菜制作精細、嫻于燉燜的特長。
拆燴鰱魚頭。
明代《魚品》對鰱魚有"大者頭多腴,為上味"的評價,鄭板橋亦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的詩句。
鰱魚俗稱胖頭魚,在菜場里并不是昂貴的貨色,但是揚州廚師偏偏能化腐朽為神奇。
做法是先把魚頭一劈兩半,沖洗干凈,再放進鍋里用清水煮。煮到離骨時,撈出去骨,將肉歸在一起放入筍片、雞片、香菇,加入雞湯下鍋燒燴。
成品湯汁不僅極香極鮮,而且濃厚無比,以至于口唇接觸湯汁之后,竟有微微有些發黏,互相間輕輕一碰,幾乎便要粘在一起了;魚腦半透明狀,宛若凝脂,到了唇齒之中,無需咀嚼,便立刻柔柔地化開;魚唇脆韌,魚皮黏糯,魚肉鮮滑,每一口都有高潮迭起。
扒燒整豬頭
黃鼎銘的《望江南百調》詞云:"揚州好,法海寺間游,湖上虛堂開對岸,水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可見清朝時豬頭待客已經形成風俗。
豬頭的制作最為繁瑣,要提前準備原材料──黑豬頭,腌制、脫骨后,要經過4個多小時的燉煮,然后放置4個小時才能上桌,其精妙之處在于脫骨后形狀依然保持原貌。
現代人生活營養太過豐富,對豬頭往往敬謝不敏,不復對花糕也似好肥肉的向往。
然而偶爾放下對膽固醇和卡路里的執念,看看煨爛至甘香撲鼻,紅亮酥融的豬頭已經半透明顫顫巍巍呈凝凍狀,筷子一夾應手而起,入口只覺肥甘滿口,食之銷魂。
清蒸蟹粉獅子頭
揚州獅子頭雖然是肉圓但是和北方的四喜丸子大相徑庭。揚州獅子頭不經過煎炸,直接蒸燉,四喜丸子吃口結實,而揚州獅子頭卻嫩如豆腐。
獅子頭原名葵花斬肉。據說唐代,有一天,郇國公韋陟宴客,席間就有葵花斬肉這道菜。因烹制成熟后,肉丸子表面的肥肉末已大多溶化或半溶化,而瘦肉末則相對顯得凸起,乍一看,給你一種毛毛糙糙的感覺,有如雄獅之頭。賓客們乘機勸酒道:“郇國公半身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韋陟高興地舉杯一飲而盡,說:“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不如改為‘獅子頭’”。從此,揚州獅子頭一名,便流傳至今。
己故國畫大師張大千傳授夫人的一道拿手好菜就是揚州獅子頭,其作法是,七分瘦肉,三分肥肉,細切粗斬,大小要如米粒,不能剁太細,讓肉質間保持縫隙,才能含汁;另一個重點是在容器上,以砂鍋為最好,小火慢燉。
說是蟹粉獅子頭,其實蟹粉不過錦上添花,如果是金秋十月,菊香蟹肥,新拆的蟹粉當然鮮香誘人,但是如果不是當令,那么無須蟹粉也不傷大雅。
小小一個砂鍋端上來,拳頭大小的一團獅子頭臥在雪白的湯汁里,周圍圍著碧綠的青菜,粉粉嫩嫩,仿佛吹彈可破。放下筷子拿起勺子挖下一角,送進口中,嫩而鮮,調味非常克制,味道清淡,但是舌尖輕輕一碾,最純粹的肉香就漾滿了整個口腔,讓人欲仙欲死。
淮揚菜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編號65YZⅧ-8
崔佳明)揚州“非遺文化月”15日在瘦西湖景區啟幕,當地市民和海內外游客與10多個非遺項目零距離接觸,親身體驗古老傳統工藝流程,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民間藝術魅力。
8多彩非遺記憶專屬 時間10月1日10月31日 地點非遺文化園靜香書屋1757雕版印刷體驗館 內容瘦西湖非遺文化園內揚州非遺項目,集中展示揚州剪紙揚州刺繡謝馥春香粉等非遺文化藝術可觀賞可體驗可購買而在靜香。以修腳圓光凈柔輕平著稱揚州非遺項目
充分挖掘古城歷史文化資源揚州非遺傳承人,依托非遺傳承人表演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建設一批小劇場非遺工作室,支持老字號創新發展,讓老街巷煥發新活力老手藝展現新特色老品牌打響新口碑揚州市發改委關于小秦淮河邗溝河整治工程。據揚州非遺傳承人了解,這里
在明清兩代,北門外沿北護城河兩岸的城墻和景點,就是揚州風貌的代表,素有“綠楊城郭是揚州”之說,北城河沿岸有天寧寺冶春御馬頭史公祠等名勝古跡,可一路緩步至486非遺集聚區,揚州486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三花香四溢1有本
1、內容靈動揚州非遺的杖頭木偶,悠揚的揚州清曲,是揚州地方非遺傳承的體現,也是對外展示的經典在瘦西湖的熙春臺,可欣賞木偶茉莉花清曲楊柳青等非遺表演09逛非遺市集,品饕餮美食 時間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地點;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曲民間美術揚州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