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1月14日,“京韻·婺風——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北交流展”,在國家大劇院藝術館開幕。展覽薈萃北京、浙江金華兩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0余個,220余件展品盡展南北非遺之美、非遺精品之韻和大國工匠之精神。
策展人李媛媛介紹,本次展覽包括陶冶燒造、五金鏨鍛、雕鐫塑作、織染紉繡等傳統工藝,希望給觀眾奉上別樣的傳統文化大餐。此外,在春節期間還準備了精彩紛呈的非遺手工體驗,歡迎市民前來參觀體驗。
展覽分為“傳世典藏 再現宮廷技藝”“婺風遺韻 宋韻千年重現”“歸去來兮 南北和合交融”等3個板塊,從南至北、由古至今講述南北非遺故事。
非遺景泰藍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 展覽主辦方供圖
北京,千年古都,更是一座非遺之城。“燕京八絕”,即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是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藝項目。北京參展代表,景泰藍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帶來了9件精品參展,包括2件國禮以及7件傳統與當代創新的作品。
婺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新華 展覽主辦方供圖
金華,古稱婺州,2200多年的婺州史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婺州窯火不滅、永康五金鍛制不絕、東陽木雕斧鑿相傳、磐安竹編經緯不斷……非遺在金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金華參展代表,婺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新華說:“‘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守正創新:既要堅守婺州窯傳承千百年的傳統燒制技法,保持傳統工藝與用料,又要融入現代元素,讓婺州窯產品更好地去適應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去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這樣才能被社會認可、被市場接受、被人們喜愛,婺州窯火因此千年不滅、生生不息。”
展廳內部 展覽主辦方供圖
本次參展除了傳承人外,也有許多博物館的身影。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中國景泰藍藝術博物館……一個個老物件述說歷史、一件件明清家具見證歲月。
明清家具 展覽主辦方供圖
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研究員、聯合策展人楊學晨介紹,國家大劇院自開幕運營以來,始終致力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除了精彩紛呈的演出,大劇院還舉辦過近50場“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展覽,擁有1200余件(套)非遺院藏品。
本次展覽由國家大劇院與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共同主辦。展覽將持續至4月16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
一群孩子在寧波植物園鐘觀光科普館,通過古建筑中的老物件深入了解植物元素在建筑中的文化內涵,并體驗了一番有趣的傳統拓印技藝。”活動伊始,高級工程師、自然體驗引導員胡勇老師引導孩子們進入古建筑植物文化的世界。”鄞州區非遺館傳拓傳承工作室邵宏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