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揚子晚報消息,近日,一家名叫“劉家人竹編”的網店因為接受了網友的熱心建議而從一家普通的“竹編小店”搖身變成了網紅“寵物用品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店主在直播售賣自家竹編產品時,有網友留言希望他們生產竹編貓窩,其他網友紛紛表示“好主意”,并且催著店主“快點生產新品”。在網友們的“倒逼”下,店主上架了新產品——竹編貓窩,沒想到走紅網絡。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店主劉霞冰笑著說:“當時很偶然有網友提出建議,我們嘗試后產品都脫銷了,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竹編技藝帶來了更大的生機,我特別高興!未來,希望能帶著更多村民一起做竹編貓窩,把傳統技藝傳承下去的同時,給大家帶來更多收入。”
90后女孩回鄉傳承竹編技藝
為打開銷路開起了網店
這家店的店主劉霞冰,廣西人,是一名90后女孩。他的父親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做竹編,現在是當地“靈山竹編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
劉霞冰的父親在做竹編
“小時候常看父親做竹編,耳濡目染學習了一些。記得上學時還會把父親和竹編技藝寫在作文里,我一直很敬佩他,也夢想能夠成為父親那樣出色的工匠。那時候就在心里埋下了夢想的種子,希望能把我們家的竹編技藝做出名氣。”
2016年,劉霞冰辭去在廣州擔任服裝網店店長的工作,回到了位于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的農村老家,“希望繼承家里的竹編工坊,一心一意做個手藝人。當時家里人不是很支持,我爸媽都覺得竹編很辛苦賺不到錢,希望我能夠去大城市找一份好工作。但我想了很久,我覺得更想回到家鄉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劉霞冰說:“小時候,物質條件不是很豐富的年代,竹編制品還比較受歡迎的,因為它們耐磨、耐用、成本相對來說也低些,價格很便宜。但是現在人們對收納容器的可選擇性變得越來越大,竹編制品的用途變小了很多,因此,村子里愿意做竹編的人越來越少。”
劉霞冰告訴記者,“我回來之前村子里還在做竹編的除了我父親,就剩幾個人了,很多人都放棄了竹編外出打工。我覺得這樣下去,這門手藝肯定會逐漸消失的,這就太可惜了。”最終性格獨立的她語氣堅定地說服了家里人,她開始和父親一起經營竹編工坊,為了增加銷路,她利用自己所長開起了網店。
劉霞冰的父親是靈山竹編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直播中網友留言給出建議
催生了做竹編貓窩的靈感
最開始,這家名叫“劉家人竹編”的網店只售賣竹籃、竹筐等傳統的編織用品。開網店的過程里,她接觸了直播,一次直播中,有網友留言,希望他們做手工編織的貓窩。“有一位網友留言評價我們的竹編制品工藝精細又美觀耐磨,很適合做貓窩。這條評論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贊許,同時大家紛紛留言給了不少建設性意見,比如可以做成方形的、圓形的、可以加個腿的造型。被網友這么一點撥,我忽然來了興致,就開始琢磨能不能試試。我把網友的建議告訴了父親,結果第二天,他就做出了一個像模像樣的竹編貓窩。”劉霞冰說,“我把貓窩拿到直播間里展示了一番,沒想到真的有顧客立馬就下單了,“他們說竹編的貓窩比起一般的貓窩造型更耐看,對貓貓來講夏天用更涼快,還適合貓貓磨爪子。看到貓窩售出的速度挺快的,我就打算把貓窩當做我們店里的重磅商品來制作了。”
劉霞冰店里售賣的貓窩
劉霞冰笑著說,沒想到因為顧客們的相互推薦,漸漸地,她原本普通的竹編網店被更多人關注到,它的店也成了做竹編貓窩的網紅店。店內最受歡迎的竹編貓窩價格在76到137元不等,銷量已達到4000多件。“貓窩成了我店里銷量最大的產品,其他的竹編制品還沒有貓窩來得受歡迎呢!”劉霞冰笑著說。
劉霞冰在做竹編也因此,最近的一段時間,劉霞冰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如何升級貓窩上,“想要加入創意做出更多的造型,同時,也要聽取顧客們的建議,把貓窩做得更具有實用性。目前我們聽到的反饋是夏天小貓咪很喜歡睡在竹編貓窩里,因為透氣也涼爽,同時我們也會隨筐贈送一個小毯子,給小貓咪冬天用。”
劉霞冰店里售賣的貓窩有各種造型
打開思路后網店漸漸做大
帶動村民一起加入進來
劉霞冰說,自己最初是想通過網店將自家的竹編制品推廣到網上,改變以往線下的單一銷售模式。一兩年時間里,網店的訂單量逐漸增加,網上賣的比線下賣的都多,家里人也開始意識到這種模式是可行的。
“我的網店銷售量上來之后,一些大的批發商找上門來要與我合作,我開始發愁產能的問題,然后我就想到去找本地會做竹編的村民。有的人已經改行多年了,但是技藝沒有丟。我就給他們解釋了我的網店經營思路,告訴他們現在竹編制品不愁賣了,希望他們能加入。漸漸地有村民來做兼職,拿到一定報酬后,他們又發動了其他村民,甚至還手把手地教大家,逐漸地村子里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利用業余時間兼職,少的一個月能拿一千元左右,多的達三四千元。”
2020年,劉霞冰開始接觸當時新興的直播帶貨,“我兼顧主播、客服、網店店長等多種身份,忙得團團轉。最開始我也不專業,直播只有十幾個人看,然后我就不斷看其他的主播是如何在鏡頭里做介紹的,又是如何與粉絲互動的。我拿來竹條,一邊編一邊給觀眾展示,還帶著觀眾看鄉親們是如何編的,同時我會很細致地分門別類介紹產品的用途和優勢。漸漸地,直播瀏覽量變高了,也是在直播的過程里,我看到了建議我做貓窩的留言,讓我迎來了一個轉型做寵物用品的機遇。”
劉霞冰的直播間里展示了很多產品
劉霞冰說,自從被網友“倒逼”制作竹編貓窩走紅后,她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既要做好銷售服務,又要做好產能保障,拍短視頻時也會經常忙不過來。但是,她樂此不疲,“這是我喜歡做的工作,我覺得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非常不容易。我也感謝自己的堅持,讓傳統的手藝與時俱進適應市場的需要,在互聯網上有了更大的生機,給鄉親們帶來了額外的收益。”
劉霞冰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如今靈山縣平南鎮的竹編制品已經做出了名氣,最高的時候她家店鋪的年銷售額達到300多萬,“我覺得功勞最大的是我父親和鄉親們,如果沒有我父親傳下來的手藝和鄉親們的參與,我們不會有現在這樣的成績。”未來她希望能把靈山竹編這樣的綠色產品帶給更多人,也希望在銷路打開的情況下進一步地帶動更多村民參與。
見習記者:陳燃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