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這是繼2014年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后,時隔七年再次公布。
記者了解到,重慶有9項入選,包括傳統戲劇類1項,即陽戲(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1項,即蹬技(重慶蹬技),傳統美術類4項,即挑花(巫溪嫁花)、石雕(大足石雕)、木雕(奉節木雕)、彩扎(銅梁龍燈彩扎),傳統醫藥類2項,即針灸(趙氏雷火灸)、中醫正骨療法(燕青門正骨療法),民俗類1項,即秀山苗族羊馬節。
截至目前,重慶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3項,包括民間文學類3項,傳統音樂類14項,傳統舞蹈類4項,傳統戲劇類3項,曲藝類6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1項,傳統美術類7項,傳統技藝類7項,傳統醫藥類4項,民俗類4項。還有市級非遺項目707項,區縣級非遺項目3428項。
項目簡介:
1.陽戲(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傳統戲劇)
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又名臉殼戲,是廣泛流傳于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民間戲劇。據考證,形成于清嘉慶、道光年間。面具陽戲內容主要是反映普通的人文倫理、家庭生活、勞動故事、男女愛情和妖狐鬼神等故事。
2.蹬技(重慶蹬技)(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蹬技是指一種力技性的足蹬物雜技項目。在漢代的百戲雜技節目中已有技藝雛形,宋代逐漸成為雜技的代名詞,至明代已完全形成為一種獨立的雜技表演形式。蹬技的表演形式為表演者仰臥在特制的座子上,用雙足承接和舞弄各種道具,表演種種技巧花樣。
3.挑花(巫溪嫁花)(傳統美術)
挑花(巫溪嫁花),是流傳在重慶市巫溪縣的一種傳統美術。歷史上,巫溪一帶女孩十一二歲便開始挑花,所繡作品就是自己未來的嫁妝,它把流傳在當地上千年來的美術傳統,加上每個個體對于未來的愿望和希望,融入刺繡中。挑花(巫溪嫁花)要求“有曲有直、依紗而行,下針不偏不倚、起針收鋒斂芒”,主要針法是在平布上面依紗眼扣針挑紗,正面呈辮針,反面呈扣針,啟針時留一扣眼,在結束時用回針的方法扣合, 整幅作品都沒有線結,能經受刷、搓、揉等多次洗滌而不散針,具有優美、樸實、耐用的特點。
4.石雕(大足石雕)(傳統美術)
大足石雕是大足區內從初唐以來流傳至今的石雕藝術的總稱。大足石雕主要采用大足本地出產的砂石、青石,后引進貴州、四川等地出產的紫袍玉、漢白玉為材質,以本地發達的小五金器具作為工具。
5.木雕(奉節木雕)(傳統美術)
奉節木雕是主要流傳于重慶市奉節縣的傳統美術類項目。其在明、清時期比較盛行。奉節木雕的主材是陰沉木,用它制作的古典式樣家具和工藝品自然樸實,木質堅硬,色澤自然如黑墨,不變形、不褪色。奉節木雕是集傳統雕刻和現代工藝于一體的制作方法,其流程復雜、精細,技藝精湛,成品美觀,既有廣泛的適用性又有較高的觀賞性、裝飾性。
6.彩扎(銅梁龍燈彩扎)(傳統美術)
銅梁龍燈彩扎是流傳于重慶市銅梁區內的一種以龍文化為主題的燈彩藝術,是一種具有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美術。 銅梁龍燈彩扎按作品功用可分為表演龍燈、景觀龍燈和工藝龍燈三大系列。銅梁龍燈彩扎的流程主要有八個步驟,上百道工序,其用料、工具和技法考究,是我國傳統美術的一種,蘊涵著當地人們的審美訴求和造物觀念。
7.針灸(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
趙氏雷火灸是趙氏家族在重慶地區傳承已久的中醫特色灸療法,源頭可追溯至《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雷火神針”。清同治年間,由重慶璧山趙家坡民間醫生趙忠德在雷火神針、雷火針基礎上,改實按灸為懸灸,創制趙氏雷火灸療法。傳承至今已有六代,150多年歷史。
8.中醫正骨療法(燕青門正骨療法)(傳統醫藥)
燕青門正骨療法一脈相承清康熙年間河間府滄縣張先師創立的燕青門武醫的正骨術,傳承至今已有十代。燕青門正骨療法由燕青門獨特的練功方式演變傳承下來,將習武的功法融入正骨技術之中。
9.秀山苗族羊馬節(民俗)
秀山苗族羊馬節,亦稱“苗家五月年”,因主要節慶日在農歷中的地支屬午(馬)和屬未(羊)而得名,是當地苗族人民每年定期舉辦的以感恩蔬果和羊馬為核心內容的傳統節慶。秀山苗族羊馬節整個節慶具有濃厚的感恩情結和祖先崇拜,再現了當地苗民先祖生產、生活、遷徙的場景,是當地苗民情感的真實寫照,對研究中國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上游新聞記者 唐小堞
“班春勸農”發源于遂昌,是我國傳統農業文明中的迎春文明表現形式。事實上,“班春勸農”得以煥發活力,離不開遂昌長期以來對傳統農耕文明的宏揚,以及對“班春勸農”人類非遺品牌的打造。
彭惠)8月2日至3日,“非遺保護與客家傳統村落振興”主題研討會在贛州召開。來自上海、廣東、福建、四川等地20余位全國知名的非遺領域專家與我市非遺工作者、傳承人代表等一道,共謀推動非遺保護與客家傳統村落振興融合發展新路徑。
然而,在江西省博物館即將舉行的“夏布雅韻之‘指尖妙趣’”手工體驗活動中,參與者將有機會親身體驗這一古老技藝,感受夏布所傳遞的文化與歷史。夏布,作為江西地區傳統手工織物,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活動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手工體驗,它也是一次對文化的
傳承文化根脈”非遺進校園活動。本次活動旨在帶領學子感受贛南非遺技藝,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共建和諧人文環境和校園氛圍。本次活動不僅使同學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贛南非遺,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從而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促進青少年健
非遺文化進校園,學生成為“守藝人”。近年來,扎魯特旗各中小學校充分利用課后服務、大課間、“第二課堂”,開設了刺繡、烏力格爾、版畫等特色課程,將非遺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們深入了解非遺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技藝特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