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0)日
國務院發布
《關于公布第五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
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185項
擴展項目名錄140項
其中
重慶有9個項目上榜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1項
蹬技(重慶蹬技)
民俗類1項
秀山苗族羊馬節
傳統戲劇類1項
陽戲(酉陽土家面具陽戲)
傳統美術類4項
挑花(巫溪嫁花)
石雕(大足石雕)
木雕(奉節木雕)
彩扎(銅梁龍燈彩扎)
傳統醫藥類2項
針灸(趙氏雷火灸)
中醫正骨療法(燕青門正骨療法)
快來了解一下
↓↓↓
蹬技(重慶蹬技)
在雜技中,蹬技就是一門“躺著”表演的節目。表演時,演員躺在特制的座子上,用雙足承接和舞弄各種道具。
鼓、傘、人……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蹬”不了的。
雜技劇《花木蘭》蹬技 圖:重慶雜技藝術團
20世紀70年代,蹬技成為重慶雜技藝術團重點攻克的節目之一,呂萍和郭超英的獨門秘訣《雙人輪蹬》,排在了全國蹬技的第一梯隊。
《雙人輪蹬》 圖:重慶雜技藝術團
1988年,由重慶雜技團表演的《蹬技》登上了央視春晚。
秀山苗族羊馬節
羊馬節,又叫“苗家五月年”,因主要節慶日在農歷中的地支屬午(馬)和屬未(羊)而得名。其主要流傳于秀山縣石堤鎮、里仁鎮、龍池鎮等地,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融當地民間藝術于一體,文化底蘊深厚。其中,以秀山縣石堤鎮保安村最具代表性。
秀山苗族羊馬節 付沖 攝
整個節慶活動以“感恩”為主題,再現了當地苗民先祖生產、生活、遷徙的場景,對研究中國苗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跳羊馬舞 陸夢飛 攝
陽戲(酉陽土家面具陽戲)
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又名臉殼戲,是廣泛流傳于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民間戲劇。據考證,形成于清嘉慶、道光年間。
面具陽戲 圖:酉陽發布
面具陽戲內容主要是反映普通的人文倫理、家庭生活、勞動故事、男女愛情和妖狐鬼神等故事。其源于儺愿戲派生而來,演員全部為男性,特點是除旦角外,生、凈、丑角都用白布包裹面部,斜戴木質面具,主要通過肢體語言和念唱對白塑造人物、演繹劇情。
面具陽戲主要活躍于山間田野,具有儀式戲劇性、表演假面性、民族地域性、聲腔獨特性、表演多元性、世俗應景性等主要特征。在戲劇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陽戲表演 冉川 攝
挑花(巫溪嫁花)
在巫溪曾流傳著一種習俗,女孩十一二歲就開始學習挑花,所繡作品作為自己的嫁妝,這種古老的刺繡技法被傳承下來,名為“嫁花”,也稱為大寧河刺繡。
大寧河刺繡 圖:巫溪發布
大寧河刺繡簡稱“寧繡”,根據用途可分為實用型“嫁團團花”和裝飾型“嫁幅幅花”兩種。民間的生活用品,如兒童衣帽、婦女衣裙等,裝飾用品如壁掛、靠墊、罩簾、窗沿等,都會人們在手工織出的直紋布料上施線作繡。
巫溪嫁花 圖:巫溪發布
寧繡表現內容豐富,從山莊田園到虎獸麒麟,再到故事傳說,具有細膩逼真、正反如一、構思巧妙、美觀耐用等特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民間廣有市場。
石雕(大足石雕)
初唐之后,善雕“小人”的蜀僧方辯活動在大足,先后出現圣水寺、北山佛教石雕群。
而今,一大批民間石雕工藝人才崛起,以劉能風、張連生等為代表,石雕作品享譽中外。
大足石雕 圖:大足微發布
大足石雕主要以本地出產的砂石、青石,以及貴州、四川等地出產的紫袍玉、漢白玉為材質,雕刻內容以佛像、文殊、普賢、各型觀音、羅漢等為主,運用平雕、浮雕、圓雕、鏤空雕、陰刻等多種技藝,經采料、構思、制圖、泥塑、制模、雕刻、精雕、細磨、拋光等工藝流程制作而成。
木雕(奉節木雕)
奉節木雕依托數千年厚重的人文歷史和傳統文化,將中華傳統工藝與現代之美相結合,用傳統工藝精心打造三峽特色旅游文化產品。
奉節木雕作品 圖:奉節微發布
彩扎(銅梁龍燈彩扎)
銅梁是中國龍燈藝術之鄉,彩龍、龍燈及燈籠系列產品的扎制工藝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銅梁龍燈 圖:銅梁發布
銅梁龍燈造型大氣,色彩艷麗,形象逼真。2018年,國家級銅梁龍燈彩扎基地正式成立。
在2018重慶首屆“夔州工匠杯”中國傳統工藝展上,銅梁區的參展作品《彩扎龍頭》,從全市多個區縣的100家工藝品展商帶來的精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展覽金獎。
龍燈彩扎 圖:銅梁發布
針灸(趙氏雷火灸)
趙氏雷火灸是趙氏家族在重慶地區傳承已久的中醫特色灸療法,源頭可追溯至《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雷火神針”。清同治年間,由重慶璧山趙家坡民間醫生趙忠德在雷火神針、雷火針基礎上,改實按灸為懸灸,創制趙氏雷火灸療法。
趙氏雷火灸 圖:重慶非遺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研究所
趙氏雷火灸選用三年以上陳艾制成艾絨,拌合十多種植物和中藥粉末,以傳統工藝制成灸條。利用灸條燃燒時產生強烈熱輻射力,輔以雀啄、小回旋、橫行、縱行、斜行五種傳統手法,以及十指沖、拉辣式、大螺旋形、高山流水、平分秋月、擺陣六種獨創手法,通過溫經通絡、消淤散結、消腫止痛來調節人體機能。
中醫正骨療法(燕青門正骨療法)
燕青門正骨療法一脈相承清康熙年間河間府滄縣張先師創立的燕青門武醫的正骨術,傳承至今已有十代。
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國家級中醫學術流派"燕青門正骨派"。圖:燕青門正骨派微信公眾號
燕青門正骨療法由燕青門獨特的練功方式演變傳承下來,將習武的功法融入正骨技術之中。其倡導筋骨并醫、正骨先理筋、分期辨治、整體調治、雜合而治,強調“不開刀治骨傷”,具有“簡、便、廉、驗”的特色優勢,結合多年臨床體驗歸納出“燕青門正骨療法9法” “燕青門治療軟傷9法”。
燕青門正骨術將武學文化與傳統中醫文化相融相通,對傳承與發揚巴渝中醫藥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
正骨治療中 圖:燕青門正骨派微信公眾號
截至目前
重慶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3項
包括民間文學類3項,傳統音樂類14項
傳統舞蹈類4項,傳統戲劇類3項
曲藝類6項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1項
傳統美術類7項
傳統技藝類7項
傳統醫藥類4項
民俗類4項
還有市級非遺項目707項
區縣級非遺項目3428項
來源:重慶發布
文字:姚於
6月8日,2024安居古城端午非遺龍舟會在有著上千年歷史的重慶市銅梁區安居古城精彩上演。安居古城端午非遺龍舟會包括非遺龍舟文化活動展演、天下安居·火龍非遺實景演出、傳統民俗活動匯演3個板塊。6月8日,2024安居古城端午非遺龍舟會在有著上千
榮昌非遺“文化為底、非遺為魂、夏布為容、陶作襯、折扇點睛”,這一場榮昌夏布作品發布,讓源自三項國家級非遺的多元色彩與色塊煥發出全新時尚光彩。之后,中國時裝設計師最高獎“金頂獎”獲得者、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張義超帶來全新以“文化為底、非遺為魂
1、在楊鎮的鄉村,有一群非遺傳承人和傳統的老手藝人,弘揚著傳統文化,堅持與執著柳編壓花葫蘆和毛猴龍燈會骨雕曾莊大鼓等多項非遺文化,在楊鎮都有人在默默地堅守著胡井良是楊鎮張家務村村民,同時柳編非遺傳承人他也是一名柳編高手,傳統柳編的。2、柳編
1、截至2021年重慶的非遺項目,重慶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3項重慶的非遺項目,包括民間文學類3項,傳統音樂類14項,傳統舞蹈類4項,傳統戲劇類3項,曲藝類6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1項,傳統美術類7項,傳統技藝類7項,傳統醫藥類4項,民俗
元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待遇,簡稱“渝”市級非遺傳承人待遇,別稱山城江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1年薪制年薪5萬10萬,試用期三個月內月薪80%2日薪制實習生可按120150元天的補助發放,實習期三個月以上崗位職責負責國內非物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