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噔....”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的鑼鼓陣陣響起,一頭頭金色的雄獅在鼓點的指引下進退有度,時而翻騰起舞,時而穿梭打斗,驚險逗趣的手獅舞表演,贏得圍觀群眾的滿堂叫好。作為當地著名的非遺表演藝術,“江浦手獅”既是浦口人民新春佳節不可或缺的助興舞蹈,也是他們翹首以盼的“年味大賞”。
“江浦手獅”名遠揚
浦口區是南京非遺藝術的“聚寶盆”。由于浦口區地處長江北岸,和古都金陵隔江相望,又從古至今先后隸屬于多地區,故而其受南京文化輻射的同時也受周邊地區文化尤其是鄰省安徽文化的影響,因此,非遺項目既有地域性、獨特性,也有和周邊文化的共融性、互通性,豐富而多彩。
在非遺資源總類、數量狀況上,浦口區非遺的項目大致涵蓋10大門類23個種類,共登記在冊231項。其中民間文學197項,傳統舞蹈11項。在資源分布狀況上,非遺項目以民間文學為主,傳統舞蹈次之。
浦口非遺中的傳統舞蹈,如手獅舞、霸王鞭、泥土芬芳采茶舞、花船舞、雙喜燈等,有的奔放熱烈,有的歡樂喜慶。這些民間藝術和民俗均有著悠久的歷史,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精神、情感信息,彌足珍貴。而其中,“江浦手獅”就是一顆無法忽視的璀璨明珠。
中國獅舞,又稱“舞獅子”,向來分為“南獅”“北獅”兩大流派,二者均是由表演者覆在獅衣中進行表演。江浦手獅卻別出心裁,將獅子舞于手中,既能獨舞,也能群舞,表演起來鑼鼓喧天,氣勢如虹,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制作工藝上,每只手獅長約1.5米、重約2.5公斤。制作時,先用竹片扎制骨架,以麻布和彩絲裝裱成獅子模樣,在獅子前胸和小腹下撐以竹棒,即為舞獅者手柄。單人舞于手中,可獨舞,也可群嬉,以多取勝。
在表演形式上,音樂以鑼、鼓、镲、鈸等打擊樂為主;表演服裝,在太平天國以后以太平軍的服飾為主,統一著裝,頭戴黃巾(亦可白巾),儼然一太平軍戰士。
在動作技術上,手獅舞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如“二獅搶球”,“群獅一吼”,“八獅串井”,“母子嬉樂”等嫻熟而獨具民間特色的技藝,表演時,民樂其奏,鑼鼓喧天,氣氛熱烈,場面壯觀,喜氣洋洋。2007年,“江浦手獅”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非遺舞出新風姿
每逢春節,手獅表演者都由村中最有名望的長者(即獅子頭)召集在朱家大祠堂集中,先行燒香拜燭禮。祈禱結束后,眾舞者在獅子頭的帶領下,列隊有形,手握手獅,整裝待發。此時,鞭炮齊鳴,鑼鼓開道,手獅舞即將進村挨家挨戶地給百姓送上新年的祝福。
在江浦手獅的發源地永寧街道侯沖村,記者見到了江浦手獅舞的第三代傳承人----邵金寶。身懷絕技的邵金寶出生于1955年,自幼受前輩技藝熏染,加之天資聰穎,在手獅舞的動作設計上獨成一格,其設計的手獅動作形象、逼真,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由于表演技藝嫻熟,功底扎實,加之有著多年登臺表演的經驗,邵金寶時常被當地請去演出、教學,還在2008年帶領手獅隊赴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參加藝術交流;在2010年帶領侯沖手獅隊榮獲中國農民藝術節最高獎項——金穗獎。
“不能適應新時代的東西怎么能讓大家喜歡呢?”談及對“江浦手獅”的改良,邵金寶表示,自己是堅定地創新派,“手獅手獅,就是要模仿獅子,表演時必須要靈活,它主要的動作就三個:前滾翻、側滾翻和手拿道具舞蹈。抓住這個基本的點,你可以隨意編排變化,比如說音樂啊,動作順序啊,現在時代變了,你要發掘流行的東西再舞出精髓是最重要的!”
經過邵金寶改良的手獅頭南尾北,怒目圓睜,凝視東南,巨口張牙,舞起來時好像要仰天長嘯,又像要奔騰而起,真是氣勢雄偉,威風八面。
現在,手獅舞中的“領頭羊”:“外面也有很多舞手獅的,但我可以拍胸脯保證,我們江浦的這個,絕對是別人學習模仿的對象,獨一份的!”
傳承激活年味魂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江浦手獅”這門技藝的傳承并不容易。邵老告訴記者,光是在選人這一關要求就非常高:“我們的道具至少都6斤多一個,有的要9九斤多,身體素質不好怎么能行?”選好了人,還要進行排練,“一節訓練課一兩個小時,道具一直拿在手上揮舞,即使是冬天也讓人大汗淋漓。”邵金寶說道,手獅表演少則十來人,多則二三十人,并且手獅舞對每一個動作的要求都非常細致。比如獅子甩頭這項基本動作,要求表演們既要學表演又要甩得有力度、有性格,同時頭、眼、手、腳相互配合,腳下步伐要連貫、輕巧。既要把自己當作舞獅的人,也要把自己當獅子,做到“獅人合一”。要讓大家動作整齊劃一,表達出手獅活躍、有趣、威風的性格,需要反復練習很多遍,如果不是真心熱愛這門技藝,根本堅持不下來。
令人欣慰的是,喜愛并真心想學手獅的人不在少數。近些年來,“江浦手獅”的名聲逐漸變大,邵金寶時常被邀請教授手獅知識和動作,不少單位也陸陸續續開展了“手獅體驗”的活動。2017年底,南京工業大學體育學院第一支手獅隊經過邵金寶嚴格訓練后,在校運會開幕式上亮相,立即驚艷了全場;2018年,南工大正式把手獅舞課程列為校本課程來建設并組建了俱樂部。
隨著2023年春節的臨近,邵老也開始忙碌了起來,街道和社區已經邀請他去表演,帶著新組建的手獅隊的他也期待滿滿。因為,年味,是喧囂的街道、擁擠的人潮,更是一種濃稠的新春氛圍,而能通過古老傳承的非遺喚起人們的深刻共鳴,也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幸福。
“江浦手獅”參加活動
“江浦女子手獅隊”演出合影
“江浦女子手獅隊”在訓練中
“江浦手獅”隊走上街頭給大家拜年
新江北報記者 鄭思捷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
一群孩子在寧波植物園鐘觀光科普館,通過古建筑中的老物件深入了解植物元素在建筑中的文化內涵,并體驗了一番有趣的傳統拓印技藝。”活動伊始,高級工程師、自然體驗引導員胡勇老師引導孩子們進入古建筑植物文化的世界。”鄞州區非遺館傳拓傳承工作室邵宏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