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6月2日至3日,由溫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的“宋韻非遺·千年甌風”——2022年溫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舉行,8大類50余項溫州非遺代表性項目在當地集中亮相。逼真的場景再造,以及結合線上直播矩陣打造的非遺購物節,重現詩意風雅與市井煙火并具的宋時繁華集市,帶給廣大市民全方位、沉浸式的非遺體驗。 從仿古牌樓進入,仿佛穿越到宋時街市,角樓檐下錯落懸掛著絲竹燈籠,街道兩側商鋪林立,街上人來人往,耳邊傳來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只見一位位傳統匠人把工作臺搬到了現場,向觀眾展示溫州漆器、甌塑、泰順木偶頭雕刻、樂清細紋刻紙等多項非遺制作技藝,指尖上的精彩讓往來游客不禁駐足翹首。
浙江省非遺項目“夾纻漆器”代表性傳承人、龍港何氏夾纻漆器第五代傳人何必闊將多件風格各異的作品帶到集市現場,這種素髹漆器造型簡約、色彩單一,是宋代流行的風格。在宋朝,溫州是全國漆藝制造中心,有著“溫州漆器,兩宋第一”的美譽,出產自溫州的漆器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熱銷品。近年來,隨著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審美復蘇,非遺及其衍生品市場漸漸打開。如今,何必闊在漆器研發時更加注重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只有讓漆器重新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古老工藝才能更好地傳承下來”。
64歲的傳承人王釧巧展示的是瑞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這是一項入選世界非遺,迄今有800多年歷史、中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活字印刷技藝。“你看,這枚木活字畢業印章,可以按照不同姓名、班級、學校進行定制……”據王釧巧介紹,除了傳承傳統技藝,他們現在還研發了蒲扇、刻章、華容道玩具、拼圖等多種木活字文創產品。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為迷人的魅力,我們應該持續大力發揚。”集市現場,熱衷中國文化的意大利學者唐云說。唐云曾在意大利出版《發現瑞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專題介紹了木活字印刷術等多種中國古老非遺。
6月3日恰逢端午節,包括唐云在內的近百名在溫外籍專家,在相關部門組織下暢游集市。“木偶變臉太神奇了!”來自美國的阿爾弗雷多·奧奎多驚嘆。他剛到溫州數月,一直都知道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如今身臨其境,更是被濃郁的中國傳統節日氛圍所感染。來自肯恩大學藝術設計方向的教授毛里齊奧·弗雷納在短短的兩個小時里,見識到了許多獨具魅力的中國傳統工藝,也結識了多位溫州民間藝術家,“希望今后有機會與他們達成一些合作”。
千百年來,積淀深厚的甌越大地孕育出了絢麗多彩、魅力獨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溫州市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遺項目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5項、浙江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5項、溫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79項,項目數居全國設區市前列。
近年來,溫州市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取得累累碩果——2020年,溫州“非遺在社區”工作被文化和旅游部列為全國八個試點城市之一;2021年,溫州在全國率先打造“非遺百家坊”品牌,創新實踐城鎮社區非遺傳播的新途徑、新空間、新方式;首次舉辦中醫藥非遺發展國際論壇。此外,溫州市還推出“讓世界看見溫州非遺”系列外宣短視頻,創排東亞文化之都開幕式“非遺一臺戲”等,讓溫州非遺真正走上了國際舞臺。
非遺集市作為展示和傳播新疆非遺的重要平臺,能夠進一步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讓更多人了解、珍視并參與,共同守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吐魯番剪紙非遺傳承人季玉蘭表示參與首屆民間藝術季非遺活動,我感到非常榮幸。
步邊疆”成長杯中國·吉林邊境森林馬拉松系列賽和龍站在和龍人民體育運動中心鳴槍開跑,一場速度與激情的盛宴拉開帷幕。步邊疆”成長杯中國·吉林邊境森林馬拉松系列賽的第四站。步邊疆”成長杯中國·吉林邊境森林馬拉松系列賽和龍站不僅致力于打造有特色、高
如今,龍舟文化已成為當地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在我國嶺南地區,起龍儀式是系列龍舟禮俗的開端。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龍舟傳承隊伍,推出一系列龍舟潮玩產品,包括龍舟文創公仔、龍舟文創擺件、龍舟辦公產品、龍舟文化衫等,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鼓浪嶼:聽罷琴聲聽濤聲的“中國最美城區”在他的心目中,鼓浪嶼是他永不忘懷的“南國的夢”。或許,正是因為鼓浪嶼將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等各方面的價值融為一體,才被譽為“中國最美城區”,還得到“聽罷琴聲聽濤聲”的贊譽。
自扶持計劃發布以來,首批即吸引了很多原創設計師及原創品牌報名參與,而古阿新作為中國原創服飾品牌代表,憑借苗繡非遺服飾技藝及作品,本次也和京東服飾一起亮相倫敦時裝周舞臺,向世界講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示中國時尚的魅力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