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前期開展的非遺資源普查中,我市新發現非遺資源11項。下面,小編為大家重點介紹來自山水綿竹的4項新發現非遺資源。
趙坡茶傳統制作技藝
趙坡茶是中國傳統名茶,屬于綠茶類,以芽嫩、香幽、旨高、趣長而著稱,是蜀中三大茶珍品之一、綿竹三絕之一 ,產于四川省綿竹市麓棠鎮。趙坡茶具有1000多年歷史,自唐代起被列為貢茶,而后就有了“盛唐茗貢品,中華趙坡茶”的贊美之詞。新中國成立后,在傳承“趙坡茶”制作技藝上開發的“趙坡綠劍”榮獲四川省“優質綠名茶”獎、國際名茶銀獎等獎項。
酥皮蛋烘糕技藝蛋烘糕,四川名小吃,始于清代。清道光廿三(1843)年,成都文廟街石室書院(現漢文翁石室,成都石室中學)旁一位姓師的老漢發明,其兒后將此手藝傳承于綿竹李高品師傅,李師傅高超的手藝和極具觀賞價值的制作過程使酥皮蛋烘糕在民間興盛,一時間,蛋烘糕成為成都名點。李師傅在人生的最后幾年(1990年),將所有技藝傳承給了現在的王師傅,王師傅也成了李師傅的唯一真傳弟子,現王師傅年事已高,將手藝逐漸傳承給了他的兒子王龍成。如今,酥皮蛋烘糕已成為綿竹市傳統特色小吃。長林無鉛松花皮蛋傳統技藝長林無鉛松花皮蛋曾于1988年獲“中商部部優產品”稱號,并出口東南亞,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綿竹大曲、松花皮蛋”完全代表了綿竹的優質特產,并成為地方名片產品,享譽國內外。長林無鉛松花皮蛋制作工藝獨特,由照蛋、選蛋、浸泡、包泥、存儲等工藝,經52天秘制而成,蛋清晶瑩剔透,松花清晰,狀如紅瑪瑙,蛋黃呈五色,層次分明,不腥不澀,香郁悠長,所有理化指標、衛生指標、感官指標都優于國家標準。
綿竹潮扇技藝
綿竹潮扇起源于師祖張學源(1879-1968)。清光緒年間,他隨父親遠赴廣東潮汕地區德陽市新發現非遺資源有哪些,一面賣字畫,一面學習雕塑和潮扇制作。后對潮扇的竹絲和扇面繪畫,作了重大修改和提高,奠定了作為綿竹民間工藝品一絕的地位。在政府扶持下,1956年,張學源在綿竹積英街老宅院內成立綿竹潮扇組,由師爺張先富任組長,以全手工竹絲編織,更多的將綿竹年畫的內容畫在潮扇上,形成綿竹年畫和潮扇的完美結合。1956-1962年中,綿竹潮扇出口創匯。1960年,綿竹潮扇組成為潮扇車間,從2005年起,改進工藝后的潮扇作為特色藝術品進入市場。新發現非遺資源是德陽民間里的滄海遺珠,未來,需要我市廣大非遺工作者不斷努力和探索,堅持不懈地致力于非遺資源的挖掘,才能推動德陽非遺保護和傳承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