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非遺數字化煥“新生”: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它
中新社蘭州1月9日電 (丁思 閆姣)“要把非遺的活態性、生態性、漸變性、傳承性等特征存儲下來,不是錄音、圖片、錄像那么簡單的事情;而是要通過數字化方式進行編碼再解碼將非遺轉換、再現、復原,變成可以共享、再生的數字形態。”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決策咨詢研究所研究員魏學宏9日表示,對非遺的數字化保護,不僅要尊重和保護非遺的原始形態,更要使其獲得更為長久的“生命”。
自古以來,甘肅就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橋梁和藝術匯集融合的重鎮,也有絲綢之路黃金段的美名。
截至2020年5月,甘肅省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共49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有68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花兒(民歌)、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爾3個項目。全省已認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68名、省級617名。
“這些項目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涵蓋了甘肅傳統文學、音樂、美術等各個門類,承載著甘肅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構成了甘肅文化特有的魅力。”魏學宏說,做好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就要建設甘肅非遺的基本信息資源數據庫,最大限度避免因傳承人離世、缺乏而導致的斷代風險,有利于地方非遺文化共享和傳播推廣。
2016年,甘肅啟動非遺數字化工程,借助音頻、視頻、圖片等數字化技術實現非遺保護與傳承。2020年,甘肅省文旅廳與騰訊云合作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致力于建立甘肅省非遺標準目錄,建構統一的非遺數字化管理展示平臺。
甘肅非遺共包括16類,品種豐富。魏學宏建議,構建數字博物館是做好非遺特色資源建設的新形式,通過互聯網為受眾提供數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種服務;還可以運用3D技術展示非遺項目,讓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實現文化資源的多元應用和再生。
“利用互聯網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雜志社副研究員巨虹說,要充分利用直播、短視頻等互聯網資源,通過“直播+非遺”的新媒體形式,促進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深入融合,讓傳統成為時尚,也讓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民間藝術有興趣,讓他們愛上“非遺”,最終加入保護、傳承、弘揚非遺的隊伍。
上一篇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近日,記者從荊楚理工學院獲悉,該校藝術學院教授劉曉靜組織推薦的傳統舞蹈——《蓮湘》成功獲批荊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207人確定為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1
昨日,筆者從區文化委獲悉,榮昌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涉及民間音樂、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體育、雜技等領域,《石工號子》等38個項目入選。其中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產業化開發價值,它們深深植根于民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