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于當日發布2022年全省十大非遺傳承優秀案例。
長治八義窯:紅綠彩瓷再現歷史光華
歷史上的八義窯是中國彩瓷的鼻祖,被譽為“陶瓷史上的第一抹彩虹”。新時代的八義窯,通過非遺挖掘、校企合作、研學服務、文化旅游等舉措,傳承堅守本色,創新彰顯特色,先后在國家、省舉辦的國際文博會、農博會、旅游展覽會等大賽中獲得20多項大獎,使紅綠彩瓷成為民族文化瑰寶,在太行山區打造出了非遺文化產業聚集區,帶動了鄉村振興發展。2021年5月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2年1月產品入選外交部外交物質采購目錄。
忻州古琴:在“古風新韻”中破浪前行
忻州古琴依托非遺傳承人杜威創建的靜樂縣承弦堂古琴工作室,通過傳承、挖掘、搶救、保護、收集整理,出版了《古琴漆藝》《古琴制作技藝》等書籍,搭建工坊就業平臺、創建漆樹園基地,擴展了忻州古琴傳承、保護和市場運作,助推當地經濟發展;通過組織參加展演比賽、宣傳培訓活動,豐富了“非遺+”活態傳承發展模式。忻州古琴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條“古風新韻”的非遺+旅游融合發展之路,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又一特色亮點。
文水長拳:北腿中的杰出代表
文水長拳,又稱左家拳, 其精髓為“十路蹚腿”,這些腿法涵蓋了現代搏擊中百分之九十五的腿法。現文水長拳已通過設立分會、建設非遺傳習所、定期展示、列入學校必修課等形式,在文水及周邊縣市廣泛研習傳播。
平遙推光漆器:在守正創新中綻放光彩
大漆之美,堅牢于質,光彩于文。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的生命力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近年來,平遙縣政府出臺《平遙推光漆器產業發展規劃》,舉辦漆文化藝術節。成立了平遙推光漆器協會和平遙推光漆器藝術學會;37名大師積極創建工作室帶徒傳藝,其中薛生金大師先后培養藝徒100余名;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校成立工藝美術系,建設漆器班,形成了“校企聯合,大師進校園,非遺進課堂”的辦學模式,山西省農機校合作啟動傳承人學歷提升計劃;唐都漆器有限公司創建了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成為漆器發展龍頭企業......平遙推光漆器在多方聯動中綻放光彩,實現高質量、高品位的弘揚、傳承和發展。
平定刻花瓷:非遺館煥發傳承新活力
“平定刻花瓷非遺博物館”于2019年4月開館,非遺館突出“靜態看歷史,動態講傳承”的優勢,充分展現出陶瓷文化的歷史性,非遺技藝的獨特性,以及非遺傳承多元化的新思路。開館以來,先后與太原師專、山西工程技術學院、陽泉職業技術學院等簽訂了校企實訓基地的合作協議,為更好地傳承非遺選拔人才拓展了空間。“收徒多渠道,非遺進校園”,結合當地“書院文化”和“陶瓷富民產業”戰略,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東湖老陳醋:中國谷醋的璀璨明珠
東湖老陳醋采用遞進熏制、套淋結合,增酯添色加香的工藝,使用“夏伏曬、冬撈冰、貯陳老熟”隔年陳釀技藝,是守正傳統技藝并不斷創新的典型代表。正如中國釀造業泰斗秦含章先生所說:“東湖老陳醋的釀造工藝是中國最好的釀造工藝,是世界釀造業獨有工藝。”
晉南威風鑼鼓:非遺普及教育敲響鑼鼓新篇章
晉南威風鑼鼓富有“天下第一鼓”之美稱,傳承時間久遠,傳統曲牌豐富。近年來,晉南威風鑼鼓深入景區、學校、企業,深度培育傳習基地8個,以傳習基地為中心輻射全國,讓晉南威風鑼鼓的傳習形成常態化、普及化,做到“傳承而不守舊,創新而不離根”。同時,鼓勵傳承人運用5G時代新型推廣模式,開展直播教學與推廣活動,積累粉絲近200萬,并在2021年7月將晉南威風鑼鼓納入了上教版全國高中音樂課本。如今,晉南威風鑼鼓活態傳承形成常態,非遺之花開遍大江南北。
絳州澄泥硯:巔峰起舞競風流
傳說中的國寶在現代復蘇。在技術創新和發展中,絳州澄泥硯成為代表山西、代表中國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據悉,集交流、展示、技藝體驗、旅游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題園區——絳州澄泥硯文化園,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硯臺非遺文化主題園區。
廣靈剪紙:小剪紙做出大文章
廣靈染色剪紙以鮮艷的色彩、生動的造型、纖細的線條、傳神的表現力和細膩的刀法獨樹一幟。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精心打造四大基地,創新發展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其產品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規模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格局,為傳承廣靈剪紙技藝、打造廣靈剪紙文化品牌,構建區域特色文化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晉城潞綢:讓傳統技藝插上產業的翅膀
潞綢織造技藝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吉利爾潞綢集團以“傳承潞綢文明,重塑潞綢輝煌”為使命,以“讓國家非遺技藝為消費者創福祉”為宗旨,聚焦潞綢織造技藝這一獨特的優勢資源,從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出發點,與市場趨勢對接,全新定位高端真絲婚被,著力于潞綢婚被產品研發、生產、品牌運營、產品銷售及桑蠶基地建設的完整產業鏈。通過不斷深耕業務市場,填補市場空白,推動非遺產業規模化運營,實現較大的規模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吉利爾品牌以潞綢非遺技藝為載體,現已成為晉城的一張亮麗名片,讓潞綢成為山西的潞綢,中國的潞綢!(雷昊)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