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大師”層出不窮,他們的“資歷”、“成就”被吹捧的天花亂墜,但不少人最終被證明是在招搖撞騙。
在咱們茶圈,也有一些人打著“大師”的旗號割著一波波的“韭菜”。
而根據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顯示,茶類國家非遺傳承人僅有25人。
今天小懂就來向大家介紹其中綠茶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都有哪些。
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楊繼昌
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滿覺隴村,從事西湖龍井茶炒制工作60余年。
上世紀的1988年和1989年,楊繼昌曾連續兩年奪得西湖龍井評比第一名。
綠茶制作技藝(太平猴魁)——方繼凡
方繼凡是太平猴魁研制人之一方先柜老先生的第四代傳人,從小跟隨父親方平榮學習制茶技藝。
曾編制和兩度修訂太平猴魁國家標準,其“太平猴魁制作方法”曾獲國家發明專利。
旗下的猴坑公司,是目前太平猴魁產銷規模最大的專業公司,是商務部授權的“中華老字號”單位。
綠茶制作技藝(黃山毛峰)——謝四十
謝氏“永慶堂”第49代傳人,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綠茶制作技藝——黃山毛峰”代表性唯一傳承人。
曾參與《地理標志產品·黃山毛峰茶》國家標準制定,1987年創辦黃山光明茶廠,旗下“老謝家茶”深受廣大茶友喜愛。
綠茶制作工藝(六安瓜片)——儲昭偉
儲昭偉從記事起便跟隨祖父、叔叔及張氏親友等從事六安瓜片茶園管理、采摘和炒制等工作。
曾主持制定了《六安瓜片茶企業標準》《六安瓜片制作工藝標準》等,使六安瓜片自創制以來,第一次有了六安瓜片生產、加工、營銷標準。
1995年研制“徽六”牌六安瓜片茶,并于2010年,被國家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綠茶制作技藝(碧螺春制作技藝)——施躍文
施躍文,出生于“茶王”世家,曾祖輩因采制碧螺春進貢朝廷而被稱為“碧螺老人”,其祖母周瑞娟曾親手為朱德炒茶。
在傳承碧螺春茶炒茶技藝的基礎上,施躍文以新方法制作碧螺紅茶以及桂花味紅茶。
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技藝(紫筍茶制作技藝)——鄭福年
浙江長興紫筍茶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16歲開始做茶,熟練掌握了現代紫筍茶的制作技藝,并潛心研究、創新蒸清紫筍(散型)工藝。
其根據古法反復研究出的獨門“蒸清技藝”,突破了傳統炒制茶葉帶出的火香味,保持了紫筍茶原有的天然清香。
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技藝(婺源綠茶)——方根民
方根民出生在秋口鎮茶葉世家,家中祖祖輩輩以茶為生,是婺源大方茶第三十六代傳人。
方根民根據祖傳的技術及多年從業經驗,在技藝上的不斷改進,真正做到了沉底、葉綠、湯清、香高、味醇。
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綠茶制作技藝(信陽毛尖茶)——周祖宏
周祖宏出身茶師世家,是周氏炒茶家族的第四代傳人,十幾歲就開始炒茶,并繼承了信陽毛尖傳統手工炒制工藝的精髓。
在50多年的制茶生涯中,周祖宏提煉出四句話:殺青要到位,搟條要均勻,理條靠手感,火候是關健。
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綠茶制作技藝(恩施玉露)——楊勝偉
楊勝偉出生于湖北省咸豐縣楊洞鄉一個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后步入了湖北省恩施農業學校茶葉專業學習。
其專著《恩施玉露》,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藝溫度域”概念和“偶數法則”,確立了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的理論體系,規范了操作技術規程,為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的傳承奠定了基礎。
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技藝(都勻毛尖茶)——張子全
張子全出生在一個布依族山村——擺忙村,這里的400多戶原住民自古以來就家家種茶樹,人人會制茶。
張子全聯合幾十家農戶成立了十里茶香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成功幫助當地村民致富增收。
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除了以上十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將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同樣歸類于綠茶制作技藝。
所以最后在為大家補充一位,綠茶制作技藝(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廖永傳
廖永傳,自幼跟隨父母學習擂茶制作技藝,譜系清晰,能夠熟練掌握擂茶的制作技藝。
廖永傳利用掌握的藥理知識,根據不同季節,加入不同的擂茶配料,來提高擂茶的保健效果,他制作的擂茶不僅效率高而且口感好。
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非遺傳承人并非一個簡單的稱號,它是對匠人精神的肯定,更是對傳統文化傳承延續的激勵,所以只有真正“德藝雙馨”的人,才能被我們稱為大師。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
據悉,目前潮博館的布展工作正有序推進,計劃近期建設完工并投入使用。未來,汕頭文化館將依托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展更多豐富多彩的傳統優秀非遺展示活動,為市民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文化服務,進一步營造一個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