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探秘,創新體驗!沙灣古鎮首辦廣州非遺實景解謎活動
近日,由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番禺區非遺保護中心等單位主辦的“何以沙灣 何以非遺——古鎮非遺探秘尋蹤之旅”活動在沙灣古鎮舉行。
沙灣古鎮是一座活態的歷史文化名鎮,保留了留耕堂等古祠堂約有60多座,擁有12項代表性非遺,是2022年廣州市“非遺在社區”典型案例定點之一,本次活動作為“廣州首個非遺實景解謎活動”,既集中展示了沙灣古鎮“非遺在社區”的傳承成果,也是2022年廣州市“非遺在社區”孵化活動收官之作。
非遺探秘,創新體驗
廣州首個非遺實景解謎活動
活動當天,沙灣古鎮迎來了近50名愛好傳統文化及“劇本殺”游戲的體驗者。這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實景解謎活動,以“何以沙灣 何以非遺”為主題,圍繞1922年的沙灣鄉居民“何碧華”意外穿越至2022年的沙灣古鎮尋寶的劇情展開,讓體驗者跟隨劇情和線索完成相應任務,探訪沙灣古鎮的沙灣民俗文化博覽館、三稔廳、留耕堂等各大展館景點和歷史遺跡,并以沙灣奶牛皇后甜品店、沙灣廣東音樂館等非遺傳承場所為體驗場景,近距離接觸非遺傳承人,沉浸式觀看廣東音樂、廣東醒獅展演,參與姜埋奶制作等,體驗沙灣非遺如何浸潤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活動現場還特別邀請了沙灣本地居民作為“非遺觀察員”參與體驗,活動直播吸引約14萬觀眾一起線上解謎互動,共同探索800年古鎮的非遺傳承奧秘。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市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沙灣街文化體育旅游服務中心、廣州市沙灣古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四方共同發起,基于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類學系團隊在沙灣古鎮“非遺在社區”調研成果開發出的創新實踐文旅產品。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實景解謎,是一次串聯沙灣飄色、廣東音樂、廣東醒獅、水牛奶傳統小食制作技藝等12項沙灣代表性非遺和古鎮人文景觀的創新非遺體驗,采取“實體道具+互動H5”的特色呈現方式,體驗者們打開H5查看劇情,了解沙灣的民俗、飲食習慣、人文興趣等,根據目錄解鎖不同劇情進行體驗解謎。活動巧妙設計了各式道具共20余件,包括《沙灣記事》故事本、廣東音樂工尺譜、沙灣非遺明信片等,并通過精煉深刻的非遺圖文內容及豐富有趣的沙灣民間故事,結合劇情中對民國沙灣鄉的生動描述,讓玩家們仿佛穿梭于沙灣非遺傳承發展的時光之旅中。
活動充分發揮了沙灣古鎮非遺聚合、文旅融合的優勢,謎題線索遍布于古鎮內的沙灣民俗文化博覽館、沙灣廣東音樂館、三稔廳、留耕堂等特色文化展館景點,玩家以獨特的視角遨游于諸多沙灣非遺的展陳、展示之間,沉浸式觀看1:1還原的沙灣飄色展示,更可以與非遺傳承人互動對話,體驗姜埋奶的制作過程,觀看廣東音樂展演及醒獅表演。
系統保護,守正創新
2022年廣州市“非遺在社區”孵化活動圓滿收官
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2022年首度開展廣州市“非遺在社區”主題孵化活動,對車陂龍舟、越秀山歌墟、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沙灣古鎮等案例進行指導性地孵化和宣傳,組織了“黨建引領,社區善治,發現龍舟民俗之美”“在社區,看廣州非遺活力迸發”“歌墟傳心聲——發現客家山歌之美”主題歌友會”“文旅融合,共生互促,發現老城煥新之美——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開街二周年活動”及“何以沙灣,何以非遺,古鎮非遺探秘尋蹤之旅”等5場主題孵化活動,將非遺保護與村落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遴選市內具有典型性的社區傳承案例,通過調研、展示、孵化、宣傳等手段,發揮非遺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讓非遺更好地回歸生活、回歸民間,促進非遺由“扶持性保護”向“系統性保護”轉型。線下參與人次達20萬人次,線上參與人次達800萬以上。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肖陽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
如果有線索提供或服務咨詢
可聯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課題組。
發送郵箱:
[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此次非遺節還融入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賽龍舟。濮院鎮文體站站長鐘昕烔表示:“這是我們第七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通過在端午節舉行這樣的活動,我們希望能夠給予民眾更多體驗機會,讓民眾能夠更好地去觀非遺、品非遺、玩非遺,共同營造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傳
黃泥文化民俗多存古皖遺風,現有省級非遺“十二月花神”,市級非遺“龍坦龍燈”,縣級非遺“黃泥粉蒸肉”,這些非遺文化讓古鎮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廣州市級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著名工藝美術大師韓艷把自己編著出版的廣東省首本剪紙歷史著作《廣州剪紙非遺史》現場捐贈給了海珠區全區的中小學校和文化單位。廣州剪紙是嶺南文化藝術瑰寶,是廣東傳統工藝美術廣東剪紙的主要代表。
制作趣味龍舟模型、慢嘆非遺休閑驛站、齊玩真人龍舟棋……來自廣州、珠海、惠州、汕尾、東莞、江門、肇慶七個市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與景區游客共度端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節慶“嘆”非遺活動體現了濃郁的嶺南端午特色。包粽子和賽龍舟是嶺南端午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