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韓微
1月12日,冬日的棗莊迎來新年的第一波降溫天氣,棗莊市市中區光明路街道辦事處卻一番熱鬧景象。為了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棗莊市文化館(棗莊市非遺保護中心)開展了“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棗莊泥塑、民間縫繡、糖畫、剪紙等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場展演非遺絕活,讓社區群眾們感受棗莊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活動現場,傳承人現場傳授各自拿手的非遺技藝,與前來參觀的社區群眾進行互動,拉近非遺與民眾的距離,傳播了棗莊優秀傳統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進一步推動了棗莊市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
社區群眾通過參與現場活動,對非遺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剛滿9歲的俊熙一邊開心的給做好的泥塑上色,一邊和爺爺討論:“沒想到泥巴也可以做出那么漂亮的兔子,我也要捏一個自己的泥兔子。”而已經70多歲的孫老太則表示,五彩鮮艷的縫繡作品,勾起了她兒時的記憶,雖然那時候的生活比較艱苦,但就是這樣拼拼湊湊的布頭,在她母親的手里,給了自己漂亮溫暖的新年。“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咱這樣的技藝也不能丟,要記得原來的不容易,珍惜現在的好生活。再說你看這兔爺縫的,真的是太漂亮了,美的東西咱得好好傳下去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通過組織開展非遺進社區,讓平時不了解這方面的群眾,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了解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來知道非遺、了解非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進一步地發揚光大。這次我們還結合了黃河大集,舉辦文化和旅游消費惠民活動。”棗莊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說。
活動現場,來自棗莊的書法家們,還現場為社區群眾寫春聯,寫福字,把祝福融入筆端。“現在市場上什么春聯買不到?但我就是喜歡這樣帶著墨香,一筆一畫的春聯。”來參與活動的光明路街道居民介紹道。除了年長的群眾參與現場活動,不少年輕人也紛紛找書法家們“定制”了創新“兔福”,導致“送福攤位”異常火爆,讓大家提前融入到了過新年的快樂氛圍中。
文化興,百姓樂。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做好非遺傳承工作,棗莊市文化館(棗莊市非遺保護中心)將在2023年“非遺月”期間集中開展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和傳承實踐活動。1月14日,非遺展示及傳承實踐活動將在棗莊市市中區文化路中路17號棗莊市非遺保護中心舉行,屆時,市民群眾也可到現場參與活動,感受非遺文化帶來的歡樂、喜慶、祥和的中國年氛圍。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馮川葉)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閩韻非遺進校園活動在福州市林則徐小學展開。這些課程不僅涵蓋了福建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非遺文化,還通過教學與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青少年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此次“閩韻非遺進校園”活動,是福建民俗博物館
傳承文化根脈”非遺進校園活動。本次活動旨在帶領學子感受贛南非遺技藝,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共建和諧人文環境和校園氛圍。本次活動不僅使同學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贛南非遺,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從而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促進青少年健
非遺文化進校園,學生成為“守藝人”。近年來,扎魯特旗各中小學校充分利用課后服務、大課間、“第二課堂”,開設了刺繡、烏力格爾、版畫等特色課程,將非遺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們深入了解非遺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技藝特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山東棗莊嶧城區陰平鎮石泉村粉皮晾曬場,現場一片忙碌,一張張粉皮好似從藍天上揭裱成無數個鄉村致富的幸福“圓圈”。棗莊的石泉粉皮制作技藝歷史悠久,鼎盛時期家家種地瓜、戶戶做粉皮。“一張張又圓又薄的粉皮,鋪就一張鄉村致富的地圖。
非遺文化夜市上,市民們不僅可以近距離的接觸和購買非遺文化商品,還可以現場領略非遺傳人的技藝絕活兒。據了解,本次非遺文化夜市將會持續整個夏日,市民們在賞文化、品美食的同時,可以充分領略安丘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魅力,助力城市夜經濟的發展。讓非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