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12月29日上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璀璨非遺 永續傳承——2023四川非遺年度人物暨非遺保護傳承優秀案例發布儀式”在四川日報社舉行。來自四川各地的非遺傳承人及非遺保護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出席這一場非遺的盛會。
活動現場揭曉了2023年十位非遺年度人物的最終評選結果。這些杰出的非遺年度人物中,既有非遺傳承人,也有非遺研究學者及非遺企業負責人,他們先后上臺領取了屬于自己的榮譽。同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四川非遺保護資深專家、四川大學教授李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羌繡”代表性傳承人陳云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川劇”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文聯主席陳智林作為獲獎代表,上臺分享了他們關于傳承保護非遺的理解。
楊華珍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的作品曾獲得多項國內外獎項,通過版權授權的方式與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合作,開辟了我國非遺IP授權先河。2023年,她通過非遺授權合作,搭建了四川非遺類“NFT”數字版權平臺,讓非遺以現代生產方式融入社會生活。作為非遺聯名合作界的杰出代表,楊華珍上臺分享了關于非遺IP授權的心得:“創新是最好的傳承,我們要用創新給過去一個美好的未來。作品能代表作者的心,但更重要的是要代表這個時代,將傳統之美融入生活,才能將這朵民族藝術之花,綻放在世界舞臺。”
四川大學教授李錦曾主持起草了四川黃河流域、摩梭文化、涼山彝族火把節等系列規劃,為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羌年”申請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出貢獻。在上臺的分享中,他提到非遺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深入到日常的生活里,才能夠觀察到非遺,找出非遺能夠保護傳承的規律。“作為一名學者,我非常熱愛非遺,也非常熱愛田野調查和科學研究。這些年的非遺保護工作能夠幫我把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實際上,是非遺豐盈了我的生活。”
李錦(右一)
陳云珍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羌繡”代表性傳承人。她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方式傳授羌繡文化,帶領團隊不斷研發羌繡新品,累計培訓繡娘兩萬余人,帶動婦女靈活就業350余人。2023年,陳云珍與某運動品牌共同設計和繡制了新款作品,在北川各鄉鎮培訓繡娘100余人聚焦非遺文化,聽聽四川非遺年度人物代表怎么說,創新作品30余種,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作出突出貢獻。在現場的分享中,陳云珍表示,自己作為一名羌繡傳承人,還需要不斷努力學習,創造出更多適合消費者的產品,帶領繡娘共同致富,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陳云珍
而另一名非遺年度人物陳智林則以12個字概括了自己傳承、創新川劇的經驗:“非遺傳承就是讓中華的優秀文明賦予新的生命意義,我一定會不負眾望,守正創新,再創輝煌。”
陳智林
關于征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公告征集韶山市級非遺項目,旨在加強韶山非遺保護工作,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文化強國、紅色韶山貢獻力量。我們鼓勵各類具有韶山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歷史價值的非遺項目積極申報。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韓靜)6月6日,衡水市景縣景州塔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暨端午粽飄香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大家品非遺、看演出,沉浸式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并將非遺與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了一批非遺旅游、研學產品和
1月10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平遙古城舉辦2025山西省“非遺賀新春”推廣活動,活動發布了《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數百項“山西非遺賀新春”系列活動,將為游客帶來一個體驗感十足的“非遺春節”。《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發布活動發布了《山西春
季亞群作為非遺手工布藝傳承人,將工作室搬入金企(北京)科技集團河北省殘疾人新業態就業創業服務基地,手把手教授聽障學員技藝。非遺布藝助殘項目不僅為殘疾人提供生計,更重塑其社會角色。